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自然地理学论文--部门自然地理学论文--地貌学(地形学)论文--黄土地貌学论文

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多地形因子空间关联特征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2 前人研究综述第11-13页
 1.3 研究概述第13-14页
  1.3.1 研究的项目来源第13页
  1.3.2 研究的主要目标第13-14页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页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14-16页
第二章 研究基础第16-32页
 2.1 实验样区第16-19页
  2.1.1 选择黄土高原的依据第16-17页
  2.1.2 实验样区的选择第17-19页
 2.2 实验数据第19-22页
 2.3 常用地形因子概述第22-30页
  2.3.1 地形因子的分类第22-23页
  2.3.2 地形因子选取原则第23页
  2.3.3 各地形因子的原理及算法第23-30页
 2.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0-32页
  2.4.1 基本研究方法概述第30-31页
  2.4.2 技术路线第31-32页
第三章 地形因子相关性分析方法第32-42页
 3.1 地形因子相关性的基本概念第32-33页
  3.1.1 地形因子相关性的含义第32-33页
  3.1.2 相关关系的分类第33页
 3.2 地形因子相关性分析方法第33-42页
  3.2.1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第33-38页
  3.2.2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第38-42页
第四章 地形因子相关模型的建立第42-79页
 4.1 地形因子相关分析的稳定条件第42-51页
  4.1.1 模型对关联度保序性的影响第42-45页
  4.1.2 采样的影响第45-50页
  4.1.3 相关分析的基本参数第50-51页
 4.2 地形因子的单相关分析第51-57页
  4.2.1 单个样区地形因子的单相关特征第51-55页
  4.2.2 不同地貌类型区单相关特征对比第55-57页
 4.3 地形因子的复相关分析第57-79页
  4.3.1 选取因变量因子的依据第57-58页
  4.3.2 单个样区的复相关分析第58-69页
  4.3.3 关联分析的空间分异第69-79页
第五章 结束语第79-82页
 5.1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第79-80页
 5.2 下一步研究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7页
致谢第87-88页
附录A(宜君样区数据)第88-92页
 A.1 宜君样区第一次随机采样的原始数据第88-89页
 A.2 宜君样区第一次随机采样的无量纲化结果第89-92页
附录B(Matlab中计算灰色关联度的实现代码)第92-94页
附录C(七个典型样区数据)第94-108页
 C.1 七个典型样区的地貌晕渲图第94-95页
 C.2 七个典型样区第一次随机采样的原始数据第95-108页
  C.2.1 神木样区第一次随机采样的原始数据第95-96页
  C.2.2 绥德样区第一次随机采样的原始数据第96-98页
  C.2.3 延川样区第一次随机采样原始数据第98-100页
  C.2.4 延安样区第一次随机采样原始数据第100-102页
  C.2.5 甘泉样区第一次随机采样原始数据第102-103页
  C.2.6 长武样区第一次随机采样原始数据第103-105页
  C.2.7 淳化样区第一次随机采样原始数据第105-108页
附录D (陕北地表切割深度分异图)第108-109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小波理论的图像压缩算法研究
下一篇:TGF-β/Smads信号通路在胰腺上皮内瘤变和胰腺癌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