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 ·敌我识别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 第9-10页 |
| ·研究先进的敌我识别手段和技术是未来军事战争的需要 | 第10-11页 |
| ·未来军事战争的特点 | 第10页 |
| ·现役敌我识别系统已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 第10-11页 |
| ·研究先进的敌我识别手段和技术的必要性 | 第11页 |
| ·新型敌我识别系统的研制与特性 | 第11-12页 |
| ·STAGE 软件用于敌我识别系统仿真的优越性 | 第12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一般二次雷达敌我识别系统设计原理 | 第13-19页 |
| ·一次雷达与二次雷达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 ·二次雷达敌我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4-16页 |
| ·敌我识别系统使用中存在的内部干扰 | 第16-19页 |
| ·窜扰 | 第16页 |
| ·混扰 | 第16-17页 |
| ·占据 | 第17页 |
| ·旁瓣干扰 | 第17-19页 |
| 第三章 新型二次雷达敌我识别系统设计方案 | 第19-27页 |
| ·新型敌我识别系统概述 | 第19页 |
| ·新型敌我识别系统的功能与使用 | 第19页 |
| ·新型敌我识别系统设计原理概述 | 第19页 |
| ·系统设计原理 | 第19-22页 |
| ·系统时间结构体系 | 第20-21页 |
| ·询问定时结构 | 第21页 |
| ·信号设计原理 | 第21-22页 |
| ·系统时间处理 | 第22-23页 |
| ·系统工作过程 | 第23-25页 |
| ·询问机发射询问信号 | 第23-24页 |
| ·应答机处理询问信号并选择性发射应答信号 | 第24页 |
| ·询问机接收应答信号 | 第24-25页 |
| ·旁瓣抑制技术 | 第25-27页 |
| 第四章 新型敌我识别系统性能分析 | 第27-33页 |
| ·抗内部干扰性能分析 | 第27-29页 |
| ·混扰问题分析 | 第27-28页 |
| ·窜扰现象分析 | 第28-29页 |
| ·系统容量 | 第29-31页 |
| ·应答机占据现象的产生 | 第29页 |
| ·占据概率的计算 | 第29-31页 |
| ·识别概率探讨 | 第31-33页 |
| 第五章 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33-54页 |
| ·战术环境开发和武器系统验证的仿真软件-STAGE 简介 | 第33-36页 |
| ·STAGE 软件概述 | 第33-34页 |
| ·STAGE 体系结构 | 第34-36页 |
| ·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几个重要参数 | 第36-38页 |
| ·路径衰减 | 第36页 |
| ·询问速率 | 第36-37页 |
| ·天线高度与探测范围 | 第37页 |
| ·应答机单位时间内的最大应答次数 | 第37页 |
| ·波门精度 | 第37-38页 |
| ·询问周期 | 第38页 |
|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8-41页 |
| ·系统战场环境的描述 | 第38-39页 |
| ·询问机、应答机模型 | 第39页 |
| ·询问天线模型 | 第39页 |
| ·应答机接收到询问信号的条件 | 第39-40页 |
| ·占据的描述 | 第40页 |
| ·信号格式的描述 | 第40-41页 |
| ·一次成功的询问/应答的准则 | 第41页 |
| ·系统工作状态 | 第41页 |
| ·系统工作方式 | 第41页 |
| ·系统识别概率的处理 | 第41页 |
| ·仿真流程 | 第41-48页 |
| ·系统仿真总体工作流程 | 第42页 |
| ·敌我识别系统的工作流程 | 第42-45页 |
| ·敌我识别系统中各个平台工作流程 | 第45-48页 |
| ·仿真实验的条件及结果分析 | 第48-53页 |
| ·实验条件 | 第48-49页 |
| ·实验结果 | 第49-53页 |
| ·仿真结论及分析 | 第53-54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