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规划理论与方法论文

城市设计运行保障体系的公众参与研究

绪言第1-11页
 a.我国城市设计实践活动的现实状态第7-8页
 b.关于城市设计运行保障体系的思考第8页
 c.公众参与城市设计的研究第8-11页
1.公众参与城市设计的概念认识第11-17页
 1.1 概念的含义第11-12页
 1.2 概念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第12-15页
  1.2.1 思想基础第12-13页
  1.2.2 政治基础第13-14页
  1.2.3 方法论基础第14-15页
 1.3 小结第15-17页
2.公众参与城市设计的内涵解析第17-28页
 2.1 参与主体的构成第17-20页
  2.1.1 政府第17-18页
  2.1.2 城市设计师第18页
  2.1.3 公众第18-20页
 2.2 参与的基本属性第20-24页
  2.2.1 层次性第20-22页
  2.2.2 文脉性第22-23页
  2.2.3 多解性第23-24页
 2.3 参与的内在价值第24-26页
  2.3.1 参与的有效性第24-25页
  2.3.2 参与设计的可取性第25-26页
 2.4 小结第26-28页
3.公众参与城市设计的应用探索第28-47页
 3.1 公众参与的法制保障第28-30页
 3.2 克服应用过程中的制约第30-35页
  3.2.1 专业人员与外行间的交流第30-32页
  3.2.2 专业人员对于公众意见的甄别第32-33页
  3.2.3 公众参与规模的控制第33-35页
 3.3 遴选适宜的应用方法第35-39页
  3.3.1 适于任何步骤的方法第35-37页
  3.3.2 适于战略性决策阶段的方法第37-38页
  3.3.3 适于操作性决策阶段的方法第38-39页
 3.4 应用的成功实例第39-44页
  3.4.1 威斯康星大学推广部的社区发展计划第39-42页
  3.4.2 台湾澎湖马公中央老街的社区设计第42-44页
 3.5 小结第44-47页
4.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设计的难点与对策第47-58页
 4.1 国家本位思想的主导第47-52页
  4.1.1 法规制度中缺乏公众参与的实质性内容第48-49页
  4.1.2 城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权责不明第49页
  4.1.3 市民意识的淡漠第49-50页
  4.1.4 对策第50-52页
 4.2 社会组织基础的薄弱第52-56页
  4.2.1 社区发展的不足第52-53页
  4.2.2 非营利组织的缺乏第53-54页
  4.2.3 个体参与的有限效力和专家参与的代表性问题第54页
  4.2.4 对策第54-56页
 4.3 小结第56-58页
结语第58-60页
图表目录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后记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构主义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下一篇: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在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效果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