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对居住区均好性规划设计方法论的探讨

绪论第1-13页
 前言第10-11页
 研究框架第11-12页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12-13页
第一章 选题的背景和依据第13-20页
 1.1 住宅政策变化下的地产市场对住宅均好性规划的需求第13-18页
  1.1.1 住房政策改革和土地政策的变化第13-15页
  1.1.2 高容积率、集约化用地第15页
  1.1.3 住宅用地的郊区化第15-16页
  1.1.4 房地产业的日益成熟和供求关系的变化第16-18页
 1.2 西方居住空间对均好性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第18-19页
  1.2.1 邻里单位和居住小区第18页
  1.2.2 新都市主义第18-19页
 1.3 现实的工作需要第19页
 引文及注释第19-20页
第二章 居住区环境均好性评价的主要内容第20-28页
 2.1 居住区环境均好性设计的主要内容第20-23页
  2.1.1 通风、日照等自然条件的均好第20-22页
  2.1.2 景观资源的均好第22页
  2.1.3 公共设施与社区服务的均好第22-23页
 2.2 居住区均好性的相关概念第23-26页
  2.2.1 均好性与“一分钱一分货”第23-24页
  2.2.2 均好性与均差性第24-25页
  2.2.3 均好与均质第25-26页
 2.3 居住区环境均好性设计的综合平衡第26-27页
  2.3.1 开发商利益和居民生活环境的平衡第26-27页
  2.3.2 居住区环境均好性设计评价内容间的综合平衡第27页
 2.4 结语第27-28页
 引文及注释第28页
第三章 通风、日照等自然条件的均好性设计第28-52页
 3.1 影响通风、日照均好性的主要因素第28-31页
  3.1.1 居住区容积率第28-29页
  3.1.2 日照间距第29页
  3.1.3 建筑朝向第29-31页
  3.1.4 当地的主导风向和太阳辐射条件等客观因素第31页
 3.2 通风、日照的均好性规划设计选址和布局(宏观方面)第31-43页
  3.2.1 居住区的选址分析第31-36页
  3.2.2 选择合理的整体布局结构第36-43页
  3.2.3 通过日照分析软件对整体规划布局进行分析调整第43页
 3.3 住宅形式设计(微观方面)第43-45页
 3.4 案例研究第45-48页
  3.4.1 高容积率案例——北京澳洲康都与北京万达广场第45-47页
  3.4.2 街坊围合式住宅——杭州坤和亲亲人家和杭州天阳棕榈湾第47-48页
 3.5 创作实践——杭州广厦·水岸城市花园的日照、通风规划设计第48-51页
  3.5.1 概况第48-49页
  3.5.2 总体构思第49页
  3.5.3 日照均好性设计第49-50页
  3.5.4 通风均好性设计第50-51页
 3.6 结语第51页
 引文及注释第51-52页
第四章 景观资源的均好性规划设计第52-77页
 4.1 景观环境的内涵第52-53页
 4.2 景观资源的构成第53-56页
  4.2.1 天然景观环境第53-54页
  4.2.2 小区绿地景观第54-56页
 4.3 居住区景观均好性设计的原则第56-58页
  4.3.1 以人为本第56页
  4.3.2 生态性第56页
  4.3.3 整体性第56-57页
  4.3.4 科技性第57页
  4.3.5 多元性第57页
  4.3.6 可视与可达第57-58页
 4.4 居住区景观均好性的主要设计方法第58-67页
  4.4.1 居住区景观系统的均好性布局模式研究第58-60页
  4.4.2 居住区游园场所(公共绿地)均好性设计第60-62页
  4.4.3 居住区组团绿地均好性设计第62-64页
  4.4.4 居住区宅旁绿地均好性设计第64-66页
  4.4.5 高层景观资源的均好性设计第66-67页
 4.5 案例研究第67-70页
  4.5.1 内向式景观布置案例——成都万科金色家园和北京棕榈泉国际公寓第67-69页
  4.5.2 外向式景观布置案例——沈阳银基花园和杭州钱塘盛世第69-70页
 4.6 创作实践——宁波华丰·紫郡居住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第70-75页
  4.6.1 概况第70-71页
  4.6.2 华丰·紫郡小区的均好性景观模式第71页
  4.6.3 多极化的中心游园景观第71-73页
  4.6.4 各有特色的组团景观第73-74页
  4.6.5 注重邻里交往的宅间景观第74-75页
  4.6.6 高层的景观均好性设计第75页
 4.7 结语第75页
 引文及注释第75-77页
第五章 公共服务设施的均好性规划设计第77-103页
 5.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构成第77-80页
  5.1.1 会所第77-78页
  5.1.2 公共环境设施第78页
  5.1.3 商业服务设施第78-79页
  5.1.4 停车设施第79-80页
 5.2 小区会所设计第80-82页
  5.2.1 “平民会所”概念第80页
  5.2.2 小区会所均好性规划布局模式第80-81页
  5.2.3 小区会所均好性设计要点第81-82页
 5.3 商业服务设施规划设计第82-84页
  5.3.1 商业服务设施布局模式第82-84页
  5.3.2 商业服务设施均好性设计要点第84页
 5.4 公共环境设施均好性设计第84-91页
  5.4.1 儿童游乐场所第85-88页
  5.4.2 运动场所第88-89页
  5.4.3 休憩设施第89-91页
 5.5 停车设施均好性设计第91-93页
  5.5.1 机动车停车均好设计要点第91-92页
  5.5.2 非机动车停车均好设计要点第92-93页
 5.6 关注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第93-95页
  5.6.1 老年人第93-94页
  5.6.2 儿童第94-95页
  5.6.3 残疾人第95页
 5.7 案例研究第95-97页
  5.7.1 街坊式居住区——北京万科西山庭院第95-96页
  5.7.2 高层居住区——北京棕榈泉国际公寓第96页
  5.7.3 高尚居住区——深圳熙园的生态地下车库设计第96-97页
 5.8 创作实例——宁波紫郡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均好性设计第97-102页
  5.8.1 会所等公建的均好设计第98页
  5.8.2 商业服务设施的均好设计第98-99页
  5.8.3 公共环境设施的均好设计第99页
  5.8.4 停车设施的均好性设计第99-102页
 5.9 结语第102页
 引文及注释第102-103页
结束语与致谢第103-104页
附录 部分设计图纸第104-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川二矿区1~#矿体850m中段平面开拓系统优化研究
下一篇:光子嫩肤仪及755nm激光联合治疗光老化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