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女性文化的演变(1949—1966)--新中国初期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女性性别形象
绪论 | 第1-11页 |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的男女平等观 | 第11-17页 |
一 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 | 第11-14页 |
(一) 关于性别差异 | 第12-13页 |
(二) 关于性别平等 | 第13-14页 |
二 性别平等的立法及实践 | 第14-17页 |
(一) 对男女平等的认识 | 第14-15页 |
(二) 性别平等的立法及实践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的女性社会角色 | 第17-43页 |
一 妇女参与社会经济生活 | 第17-26页 |
(一) 农村妇女大规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 第17-21页 |
(二) 城市妇女广泛就业 | 第21-23页 |
(三) 对妇女的劳动保护 | 第23-26页 |
二 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 第26-35页 |
(一) 大批妇女干部的出现 | 第26-29页 |
(二) 妇女对城市基层事务的管理 | 第29-35页 |
三 妇女参与公众生活的特点和影响 | 第35-43页 |
(一) 妇女参与公众生活的特点 | 第35-37页 |
(二) 妇女参与公众生活的影响 | 第37-43页 |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的女性性别形象 | 第43-49页 |
一 女性性别形象类型 | 第43-46页 |
(一) 劳动妇女的代表--“女劳动模范” | 第43-44页 |
(二) “英雄母亲”和“贤妻良母” | 第44-46页 |
二 女性性别形象特点 | 第46-49页 |
(一) 女性形象“模式化” | 第46-47页 |
(二) 女性服饰“单一化”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