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短链酯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研究
| 第一章 前 言 | 第1-11页 |
| 第二章 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1-25页 |
| ·现有吸油材料 | 第11-13页 |
| ·分类 | 第11-12页 |
| ·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 ·高吸油性树脂 | 第13-17页 |
| ·种类及合成进展 | 第13-14页 |
| ·性能 | 第14-15页 |
| ·结构 | 第15页 |
| ·吸油机理 | 第15-16页 |
| ·吸油动力学 | 第16-17页 |
|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方法 | 第17-19页 |
| ·高吸油性树脂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 ·高吸油性树脂的再生利用 | 第21-22页 |
| ·高吸油性树脂的应用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 第25-30页 |
|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25-26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5-26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 ·试剂精制方法 | 第26-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 ·高吸油性树脂的制备 | 第27-28页 |
| ·低交联度多孔高吸油性树脂萃取 | 第28页 |
| ·互穿网络吸油树脂的制备 | 第28页 |
| ·高吸油性树脂的再生 | 第28-29页 |
| ·产品性能测试方法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常规高吸油性树脂 | 第30-36页 |
| ·单体的选择 | 第30页 |
| ·引发剂的选择 | 第30页 |
| ·分散剂的选择 | 第30页 |
| ·高吸油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30-35页 |
| ·交联剂用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单体配比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分散剂的影响 | 第34页 |
|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多孔高吸油性树脂 | 第36-49页 |
| ·致孔剂的选择与原理 | 第36页 |
| ·多孔吸油树脂的合成与性能 | 第36-40页 |
| ·致孔剂的影响 | 第40页 |
| ·两种不同高吸油性树脂表面及内部结构的形态 | 第40-41页 |
| ·大分子增溶剂多孔高吸油性树脂 | 第41-48页 |
| ·增溶剂的选择 | 第41-43页 |
| ·交联剂的影响 | 第43-45页 |
| ·分散剂用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单体配比的影响 | 第46页 |
| ·混合致孔剂用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 ·乙酸乙酯/异戊醇质量比对树脂吸油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六章 互穿网络型高吸油性树脂 | 第49-52页 |
| ·半互穿网络结构 | 第49-50页 |
| ·完全互穿网络结构 | 第50-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七章 吸油树脂的性能测试 | 第52-57页 |
| ·树脂对不同油品的吸油性 | 第52-53页 |
| ·树脂的吸油速率 | 第53-55页 |
| ·树脂对浮油的回收率 | 第55页 |
| ·树脂的保油率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八章 高吸油性树脂的再生 | 第57-63页 |
| ·水蒸馏法 | 第57-59页 |
| ·树脂再生次数对油回收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 ·树脂再生次数对吸油率的影响 | 第58页 |
| ·树脂再生次数对树脂回收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吸不同油品树脂的再生回收 | 第59页 |
| ·乙醇置换法 | 第59-61页 |
| ·实验因素的确定 | 第60页 |
| ·置换时间的确定 | 第60-61页 |
| ·乙醇用量的确定 | 第61页 |
| ·表面活性剂法 | 第61-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结 论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致 谢 | 第69-70页 |
| 作者个人简历及在学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