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

绪论第1-18页
 一、 颂赞箴铭研究的意义及研究回顾第9-11页
  (一) 颂赞箴铭研究的意义第9页
  (二) 颂赞箴铭研究的回顾第9-11页
 二、 文体涵义及本文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第11-12页
  (一) 文体涵义第11-12页
  (二) 本文研究方法第12页
  (三) 本文研究对象的甄别第12页
 三、 颂赞箴铭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第12-18页
  (一) 文体的产生第13页
  (二) 先秦两汉文体的发展第13-15页
  (三) 颂赞箴铭文体形式的定型第15-18页
第一章 论先秦两汉的颂第18-32页
 第一节 、 颂本义与颂的起源第18-19页
 第二节 、 先秦两汉颂分期考述第19-28页
  一、 颂的滥觞第19页
  二、 周颂的典范第19-20页
  三、 春秋时颂的渐变第20-22页
   (一) 商颂和鲁颂第20-21页
   (二) “诵”体略辨第21-22页
  四、 战国时颂的新变第22-23页
  五、 秦代颂的继承与创新第23-24页
  六、 汉代颂的多元化第24-28页
   (一) 汉颂内容上的继承与革新第24-28页
   (二) 汉颂形式上的发展第28页
 第三节 、 先秦两汉颂的发展、流变概说第28-30页
 第四节 、 颂的文体特征第30-32页
  一、 功用第30页
  二、 形体特征第30-31页
  三、 风格与写作要求第31-32页
第二章 论先秦两汉的赞第32-42页
 第一节 、 赞的本义考辨与赞的起源蠡测第32-33页
 第二节 、 先秦两汉赞考述第33-39页
  一、 秦代以前的赞词第33页
  二、 汉代的赞第33-39页
   (一) 褒赞第34-36页
   (二) 附赞第36-38页
   (三) 汉代赞在形式上的变化第38-39页
 第三节 、 先秦两汉赞的发展、流变概说及赞的分类第39-40页
  (一) 赞的发展、流变第39-40页
  (二) 赞的分类第40页
 第四节 、 赞的文体特征第40-42页
  一、 功用第40-41页
  二、 形体特征第41页
  三、 风格与写作要求第41-42页
第三章 先秦两汉的箴第42-51页
 第一节 、 箴本义与箴的起源第42页
 第二节 、 先秦两汉箴分期考述第42-48页
  一、 夏、商箴的残文第43页
  二、 周代箴的兴盛第43-44页
  三、 汉代箴的复兴第44-48页
   (一) 汉箴内容的发展第44-47页
   (二) 汉箴形式的演变第47-48页
 第三节 、 箴的发展、流变概说第48-49页
 第四节 、 箴的文体特征第49-51页
  一、 功用第49页
  二、 箴的形体特征第49-50页
  三、 风格与写作要求第50-51页
第四章 先秦两汉的铭第51-64页
 第一节 、 本义与铭文体起源第51-52页
 第二节 、 先秦两汉铭分期考述第52-62页
  一、 周以前的铭文第52-53页
  二、 周代的铭文第53-56页
   (一) 警戒之铭与颂德之铭第53-55页
   (二) 商周的金文第55-56页
  三、 秦代的铭第56页
  四、 汉代的铭第56-62页
   (一) 内容的多样化发展第57-60页
   (二) 形式的发展第60-62页
 第三节 、 先秦两汉铭的发展、流变概说第62页
 第四节 、 铭的文体特征第62-64页
  一、 功用第62页
  二、 形体特征第62-63页
  三、 风格与写作要求第63-64页
结语第64-67页
 一、 诗、骚、赋与颂、赞、箴、铭的相互影响及四体间的相互渗透第64-65页
 二、 对先秦两汉文体发生、发展的几点认识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神经干细胞在人胎脑及缺血缺氧性脑病中变化规律研究
下一篇: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