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1 生物发酵制氢的研究进展 | 第14-31页 |
·国际能源现状及环境问题 | 第14-15页 |
·氢能应用现状及开发技术 | 第15-19页 |
·氢能的优越性 | 第15-16页 |
·氢能的现代应用 | 第16-17页 |
·氢能的开发 | 第17-19页 |
·厌氧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 | 第19-27页 |
·发酵制氢微生物 | 第19-20页 |
·发酵制氢底物 | 第20-22页 |
·发酵制氢反应器 | 第22-27页 |
·膜生物反应器 | 第27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课题来源 | 第27-28页 |
·研究目的 | 第28-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2 C.hydrogenoformans微生物的生长特性 | 第31-45页 |
·引言 | 第31-32页 |
·原料与分析 | 第32-36页 |
·菌种来源 | 第32页 |
·实验设备 | 第32页 |
·分析方法 | 第32-36页 |
·C.hydrogenoformans发酵产氢的反应机理 | 第36-37页 |
·C.hydrogenoformans产氢能力的实验研究 | 第37-41页 |
·C.hydrogenoformans利用CO发酵制氢 | 第37-38页 |
·C.hydrogenoformans利用丙酮酸盐发酵制氢 | 第38-41页 |
·菌群中组成元素分析 | 第41-44页 |
·元素分析结果 | 第41-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3 C.hydrogenformance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 第45-58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正交实验 | 第46-49页 |
·直观分析 | 第46-49页 |
·方差分析 | 第49页 |
·pH恒定时的正交试验 | 第49-53页 |
·直观分析 | 第50-53页 |
·方差分析 | 第53页 |
·正交实验结果验证 | 第53-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4 CO反应动力学及传质过程分析 | 第58-73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微生物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59-63页 |
·细胞生长动力学 | 第59-61页 |
·产物生成动力学 | 第61-62页 |
·CO抑制动力学 | 第62-63页 |
·实验结果 | 第63-71页 |
·细胞生长动力学 | 第63-66页 |
·产物生成动力学 | 第66-69页 |
·CO抑制动力学 | 第69-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5 膜生物反应器内连续发酵制氢过程 | 第73-102页 |
·引言 | 第73-74页 |
·实验流程及测试 | 第74-80页 |
·实验装置 | 第74-76页 |
·膜组件 | 第76-77页 |
·分析方法 | 第77-79页 |
·实验步骤 | 第79-80页 |
·冷模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0-82页 |
·气体在膜孔内的渗透 | 第80-81页 |
·气液传质系数的测定 | 第81-82页 |
·热模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2-88页 |
·生物挂膜阶段 | 第82-85页 |
·Q_g变化阶段 | 第85-86页 |
·Q_l变化阶段 | 第86-87页 |
·T变化阶段 | 第87-88页 |
·反应器内微生物分析 | 第88-100页 |
·菌株观察和微生物浓度计算 | 第88-92页 |
·生物膜和膜材料老化对Q_g的影响 | 第92-93页 |
·VSS/SS及EDS分析 | 第93-97页 |
·菌种的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97-98页 |
·菌群中无机物质含量的验证 | 第98-100页 |
·小结 | 第100-10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结论 | 第102-103页 |
·研究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3页 |
附录A:COD测试步骤及细胞干密度转化原理 | 第113-114页 |
附录B:SS和VSS测量方法及测试步骤 | 第114-11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15-116页 |
作者简介 | 第1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