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导论 | 第1-15页 |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第2章 腐败的经济学本质 | 第15-26页 |
| 2.1 腐败的定义 | 第15-17页 |
| 2.2 腐败与寻租 | 第17-21页 |
| 2.2.1 寻租活动概说 | 第17-18页 |
| 2.2.2 腐败与寻租的关系 | 第18-21页 |
| 2.3 腐败的成因 | 第21-26页 |
| 2.3.1 腐败产生的客观基础 | 第21-23页 |
| 2.3.2 腐败产生的主观因素 | 第23-24页 |
| 2.3.3 腐败行为的经济分析 | 第24-26页 |
| 第3章 我国腐败现状的经济学分析 | 第26-42页 |
| 3.1 我国的腐败现状 | 第26-29页 |
| 3.1.1 现阶段我国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26-28页 |
| 3.1.2 现阶段我国腐败的主要特征 | 第28-29页 |
| 3.2 腐败的经济影响 | 第29-33页 |
| 3.2.1 腐败影响资源有效配置 | 第30页 |
| 3.2.2 腐败阻碍经济增长 | 第30-31页 |
| 3.2.3 腐败影响社会公平和效率 | 第31-32页 |
| 3.2.4 腐败导致国家机器的钝化和政府行为的市场 | 第32页 |
| 3.2.5 腐败增加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 | 第32-33页 |
| 3.3 我国腐败现状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33-40页 |
| 3.3.1 微观机制:腐败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33-38页 |
| 3.3.2 宏观决策:反腐败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38-40页 |
| 3.4 小结 | 第40-42页 |
| 第4章 国外的反腐败措施借鉴 | 第42-54页 |
| 4.1 国外的反腐败情况简介 | 第42-44页 |
| 4.1.1 反腐败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一项紧迫的任务 | 第42-43页 |
| 4.1.2 反腐败斗争的共同特点 | 第43-44页 |
| 4.2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香港地区廉政措施 | 第44-48页 |
| 4.2.1 新加坡肃贪倡廉的措施 | 第44-46页 |
| 4.2.2 香港反贪倡廉措施 | 第46-47页 |
| 4.2.3 韩国实行依法治国、惩治腐败,实现清廉政治 | 第47-48页 |
| 4.3 国外反腐倡廉措施的经验借鉴 | 第48-54页 |
| 4.3.1 制定比较完备的廉政法规,严格约束国家公务员的行为 | 第49-50页 |
| 4.3.2 厚俸养廉,实行国家官员高薪制 | 第50-51页 |
| 4.3.3 用法律作保障对公职人员实施全方位的监督 | 第51页 |
| 4.3.4 建立廉政机构 | 第51-52页 |
| 4.3.5 严格官员的任用和考核,保持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 | 第52-54页 |
| 第5章 我国腐败治理的经济对策分析 | 第54-68页 |
| 5.1 当前我国反腐败的实践 | 第54-55页 |
| 5.2 我国反腐败的战略方针 | 第55-57页 |
| 5.2.1 宏观战略 | 第55-56页 |
| 5.2.2 基本方针 | 第56-57页 |
| 5.3 具体治理腐败的经济对策分析 | 第57-67页 |
| 5.3.1 加强公众教育,增大腐败的心理成本 | 第58-59页 |
| 5.3.2 提高公务员待遇,加大腐败的机会成本 | 第59-63页 |
| 5.3.3 建立专门的反腐机构和立法,加大腐败的惩罚成本 | 第63-64页 |
| 5.3.4 深化公务员制度改革,降低反腐败的成本 | 第64-65页 |
| 5.3.5 转变政府职能,以减少寻租机会 | 第65-66页 |
| 5.3.6 理顺监督体制,提高反腐败的效率 | 第66-67页 |
| 5.4 小结 | 第67-68页 |
| 结束语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