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2页 |
临床研究 | 第12-19页 |
一、 一般资料 | 第12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二) 一般情况 | 第12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12-14页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二) 中医、中西医诊断及辨证标准 | 第13-14页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4页 |
(一)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4页 |
(二)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4页 |
四、治疗方法 | 第14页 |
(一)给予平心经验方 | 第14页 |
(二)服药前 | 第14页 |
五、 观察指标 | 第14-15页 |
(一) 安全性指标 | 第14-15页 |
(二) 疗效观察指标 | 第15页 |
六、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5页 |
七、 统计方法 | 第15-16页 |
八、 治疗结果 | 第16-19页 |
(一) 心律失常疗效 | 第16页 |
(二) 类型疗效比较 | 第16页 |
(三) 病情程度与疗效关系比较 | 第16页 |
(四) 治疗前后心功能测定结果比较 | 第16页 |
(五)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观察积分比较 | 第16-17页 |
(六) 治疗前后舌脉比较 | 第17页 |
(七) 中医各证型疗效比较 | 第17页 |
(八) 不同病因心律失常疗效比较见 | 第17-18页 |
(九) 不良反应 | 第18-19页 |
实验研究 | 第19-21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一) 实验药物 | 第19页 |
(二)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三) 实验动物 | 第19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19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19-21页 |
讨论 | 第21-29页 |
一、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1-22页 |
(一) 气虚阴亏、心脉不畅为本病发生的关键 | 第21页 |
(二)脾气亏虚,进而累及心气不足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 | 第21-22页 |
二、治则治法探析 | 第22-23页 |
(一) 益气养阴、滋补脾肾、养心复脉是治疗本病的根本 | 第22-23页 |
(二) 活血通络、安神泻火亦是治疗本病关键 | 第23页 |
三、 方药分析 | 第23-26页 |
四、疗效求本,改善症状疗效突出 | 第26-29页 |
(一) 治病求本,改善症状疗效突出 | 第26-27页 |
(二) 草药特殊的抗心律失常电生理特性 | 第27页 |
(三) 对心功能等的影响 | 第27页 |
(四) 不良反应 | 第27-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6页 |
附录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