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20页 |
导论 | 第20-4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20-21页 |
二、 研究范围 | 第21-22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22-38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38-39页 |
五、 不足和缺陷 | 第39-40页 |
第一章 民事对抗制概述 | 第40-63页 |
第一节 民事对抗制的概念 | 第40-44页 |
一、 对抗制以及其相关概念 | 第40-42页 |
二、 民事对抗制的概念 | 第42-44页 |
第二节 民事对抗制的源头 | 第44-56页 |
一、 对抗制(Adversarial System)的源头 | 第44-45页 |
二、 对抗制的前身:弹劾式诉讼模式(Accusatorial Procedure) | 第45-46页 |
三、 对抗制正式起源于英国 | 第46-54页 |
四、 对抗制发达于美国 | 第54-56页 |
第三节 关于对抗制的理解 | 第56-63页 |
一、 对抗制与职权制是一对伴生概念 | 第56-57页 |
二、 对抗制的相对性 | 第57页 |
三、 对抗制的时代性 | 第57-59页 |
四、 对抗制的实践性 | 第59页 |
五、 决定对抗制成立的根本因素 | 第59页 |
六、 陪审团制度与对抗制之间的关系 | 第59-60页 |
七、 律师制度与对抗制之间的关系 | 第60-61页 |
八、 证据规则与对抗制之间的关系 | 第61-63页 |
第二章 二战后美国民事对抗制的演变之概览 | 第63-104页 |
第一节 美国民事对抗制发展阶段概述——美国管理型民事司法 | 第63-86页 |
一、 蓬勃发展期的美国民事对抗制(1945~1970s) | 第63-69页 |
二、 衰落期的美国民事对抗制(1970s-2010s) | 第69-86页 |
第二节 美国案件管理运动发展历程简介 | 第86-104页 |
一、 美国律师协会的《关于减少法院迟延的标准》 | 第87-88页 |
二、 联邦司法中心的《复杂诉讼指南》 | 第88-97页 |
三、 美国司法会议的《民事诉讼管理手册》 | 第97-101页 |
四、 美国国会的《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和《民事司法改革法》 | 第101-103页 |
五、美国案件管理运动发展历程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三章 二战后英国民事对抗制的演变之概览 | 第104-126页 |
第一节 英国民事对抗制发展阶段概述 | 第104-120页 |
一、 上升期的英国民事对抗制(1945~1980s) | 第104-109页 |
二、 衰落期的英国民事对抗制(1990s~2010s) | 第109-120页 |
第二节 英国案件管理运动发展历程简介 | 第120-126页 |
一、 1995 年《接近正义-中期报告》 | 第121-122页 |
二、 1996 年《接近正义-最终报告》报告 | 第122-124页 |
三、 关于英国案件管理运动的评价——减少不必要的对抗 | 第124-126页 |
第四章 二战后民事对抗制在审前程序中的变化 | 第126-204页 |
第一节 民事审前程序概述 | 第126-132页 |
一、 民事审前程序的概念和功能 | 第126-127页 |
二、 民事审前程序的历史发展概述 | 第127-131页 |
三、 关于英美两国审前程序发展历史的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二节 驳回诉讼——民事对抗制的入口还是自由的吗 | 第132-138页 |
一、 驳回诉讼(Dismissal)的内容简介 | 第132-135页 |
二、 驳回诉讼的主要法律依据 | 第135-136页 |
三、 关于驳回诉讼的条款变化 | 第136页 |
四、 关于驳回诉讼动议在司法实践的中变化 | 第136-137页 |
五、 关于驳回诉讼动议的评价 | 第137-138页 |
第三节 审前会议——司法管理的审前工具 | 第138-147页 |
一、 审前会议的内容简介 | 第138-144页 |
二、 审前会议的主要法律依据: | 第144页 |
三、 关于审前会议条款的变化 | 第144-146页 |
四、 关于审前会议未来修改方向的建议 | 第146-147页 |
五、 关于审前会议的评价 | 第147页 |
第四节 证据披露和证据开示——民事对抗制中的信息战 | 第147-165页 |
一、 证据披露和证据开示的内容简介 | 第147-151页 |
二、 关于证据披露和证据开示的主要法律依据 | 第151页 |
三、 关于证据披露和证据开示的条款变化 | 第151-156页 |
四、 关于证据披露和证据开示的司法实践 | 第156-158页 |
五、 关于证据披露和证据开示的未来修改方向的建议 | 第158-159页 |
六、 英美证据披露和证据开示制度之比较 | 第159-162页 |
七、 关于证据开示与证据披露的评价 | 第162-165页 |
第五节 即决判决——民事对抗制庭审的头号杀手 | 第165-182页 |
一、 即决判决的内容简介 | 第165-168页 |
二、 关于即决判决的主要法律依据 | 第168页 |
三、 关于即决判决的条款变化 | 第168-171页 |
四、 关于即决判决的司法实践的变化 | 第171-176页 |
五、 关于即决判决的未来修改方向的建议 | 第176-177页 |
六、 即决判决的影响——对抗制审判数量的绝对下降 | 第177-179页 |
七、 英美即决判决制度之比较 | 第179-181页 |
八、 关于即决判决的评价 | 第181-182页 |
第六节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和诉讼和解——民事对抗制的次战场 | 第182-193页 |
一、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和诉讼和解的内容简介 | 第183-188页 |
二、 关于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和诉讼和解的主要法律依据 | 第188-189页 |
三、 关于 ADR 的变化 | 第189-190页 |
四、 关于 ADR 的未来修改方向的建议 | 第190页 |
五、 关于 ADR 的评价 | 第190-193页 |
第七节 法院制裁——过度对抗的严厉后果 | 第193-201页 |
一、 法院制裁的内容简介 | 第193-196页 |
二、 关于法院制裁的主要法律依据 | 第196页 |
三、 关于法院制裁的条款变化 | 第196-199页 |
四、 关于法院制裁在司法实践中的变化 | 第199-200页 |
五、 关于法院制裁的评价 | 第200-201页 |
第八节 民事审前程序小结 | 第201-204页 |
一、 关于法官管理条款变化的分析 | 第201-202页 |
二、 民事审前程序中当事人控制的丧失 | 第202-204页 |
第五章 二战后民事对抗制在庭审程序中的变化 | 第204-231页 |
第一节 民事对抗制在庭审程序中变化的概述 | 第204-209页 |
一、 民事庭审阶段英国法院的案件管理权 | 第204-207页 |
二、 民事庭审阶段美国法院的案件管理权 | 第207-209页 |
第二节 民事陪审团审判——英美民事对抗制曾经的旗帜性标志 | 第209-217页 |
一、 民事陪审团制度的发展简史 | 第209-211页 |
二、 英国民事陪审团——基本消失 | 第211-212页 |
三、 美国民事陪审团——濒危保存 | 第212-213页 |
四、 英美民事陪审团的现代衰落史之原因分析 | 第213-214页 |
五、 民事陪审团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214-216页 |
六、 关于民事陪审团的评价 | 第216-217页 |
第三节 交叉询问规则)——一国民事庭审对抗性强弱的试金石 | 第217-228页 |
一、 交叉询问制度的发展简史 | 第219-220页 |
二、 英国民事审判中的交叉询问制度——仅在有限案件中使用 | 第220-222页 |
三、 美国民事审判中的交叉询问制度——从保障交叉询问权到限制交叉询问权 | 第222-225页 |
四、 关于交叉询问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225-227页 |
五、 关于交叉询问的评价 | 第227-228页 |
第四节 庭审程序小结 | 第228-231页 |
一、 庭审程序不再是民事诉讼程序的重心 | 第228-229页 |
二、 庭审程序中的传统民事对抗制受到侵蚀 | 第229-230页 |
三、 庭审程序是传统民事对抗制的保留地 | 第230-231页 |
第六章 关于英美民事对抗制的未来、评价和启示 | 第231-284页 |
第一节 民事对抗制的未来 | 第231-254页 |
一、关于民事对抗制的现状的基本争议 | 第231-239页 |
二、 关于民事对抗制的未来的基本争议 | 第239-242页 |
三、 民事对抗制之比较 | 第242-254页 |
第二节 关于民事对抗制的评价 | 第254-264页 |
一、 民事对抗制之利弊概述 | 第254-256页 |
二、 对抗制严重阻碍了接近事实的真实性 | 第256-259页 |
三、 对抗制缺乏效率、浪费时间、费用惊人 | 第259-260页 |
四、 对抗制赋予富裕的当事人以及“重复游戏者”不公平的优势 | 第260-261页 |
五、 对抗制宜适用比例原则 | 第261-263页 |
六、 结语 | 第263-264页 |
第三节 英美民事对抗制对于我国的启示 | 第264-284页 |
一、 国内对于是否学习对抗制模式的疑问 | 第264-265页 |
二、 坚持事实发现的对抗制——辩论主义 | 第265-268页 |
三、 职权探知主义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 | 第268-271页 |
四、对于我国法院收集调查证据方面的具体建议 | 第271-275页 |
五、 《复杂诉讼指南》和《民事诉讼管理手册》对于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启示 | 第275-276页 |
六、 我国对于民事对抗制的借鉴 | 第276-284页 |
结语 | 第284-290页 |
参考文献 | 第290-309页 |
附录 | 第309-31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11-312页 |
后记 | 第312-3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