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蚀模型WEPP与GIS的联合应用
1 绪论 | 第1-20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8页 |
·研究概述 | 第9-10页 |
·水土侵蚀模型 | 第10-12页 |
·GIS | 第12页 |
·侵蚀模型与GIS的结合方式 | 第12-18页 |
·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问题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18-19页 |
·技术方案 | 第19-20页 |
2 WEPP模型原理 | 第20-41页 |
·WEPP模型坡面版情况 | 第20-21页 |
·WEPP模型各部分 | 第21-28页 |
·气象组分与灌溉组分 | 第21-22页 |
·土壤质地组分 | 第22-25页 |
·作物种植与管理组分 | 第25-26页 |
·水文部分 | 第26-27页 |
·坡面侵蚀和沉积 | 第27页 |
·冬季过程 | 第27-28页 |
·坡面水文与侵蚀理论 | 第28-36页 |
·基本过程 | 第28-29页 |
·水文组分原理 | 第29-34页 |
·坡面侵蚀原理 | 第34-36页 |
·WEPP流域版 | 第36-41页 |
·流域版坡面漫流过程 | 第36-39页 |
·明渠水文过程 | 第39-41页 |
3 应用GIS的地形数据提取 | 第41-59页 |
·数字高程模型(DEM) | 第41-42页 |
·地形分析 | 第42-44页 |
·简单地形因子分析 | 第42-43页 |
·复杂地形因子计算 | 第43-44页 |
·水系特征提取方法 | 第44-51页 |
·概念 | 第44页 |
·无洼地DEM生成 | 第44-46页 |
·流向判断方法 | 第46-49页 |
·水流累积矩阵的计算 | 第49-50页 |
·河网提取 | 第50-51页 |
·ArcGIS的水文分析方法 | 第51-59页 |
·坑洼填平 | 第53-54页 |
·水流方向与水流累积 | 第54-57页 |
·流域描绘 | 第57-58页 |
·水流网络 | 第58页 |
·矢量化水流网络栅格数据 | 第58-59页 |
4 WEPP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 第59-82页 |
·研究地自然情况 | 第59页 |
·气象数据 | 第59-65页 |
·BPCDG模型 | 第59-63页 |
·研究地气象数据 | 第63-65页 |
·坡面数据 | 第65-79页 |
·坡面数据来源及提取方法 | 第65页 |
·流域的划分 | 第65-70页 |
·向阳沟子流域地形数据的提取 | 第70-79页 |
·向阳沟土地管理方式的确定 | 第79-81页 |
·向阳沟土壤资料的确定 | 第81-82页 |
5 WEPP模型计算及其结果分析 | 第82-92页 |
·流域划分结果分析 | 第82页 |
·模拟向阳沟流域的坡面概化结构 | 第82-84页 |
·WEPP运行结果 | 第84-89页 |
·运行结果分析 | 第89-92页 |
·不同坡度对侵蚀和径流的影响 | 第89页 |
·暴雨事件对侵蚀和径流的影响 | 第89-91页 |
·管理因素对模拟的影响 | 第91-92页 |
6 结论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录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