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39页 |
一 | 第11-15页 |
二 | 第15-20页 |
三 | 第20-27页 |
四 | 第27-32页 |
五 | 第32-39页 |
第一章 道教的前身——黄老道家政治管理之道概论 | 第39-87页 |
第一节 《道德经》——黄老之“源” | 第39-50页 |
一 《道德经》的天道自然论 | 第40-42页 |
二 《道德经》的人道无为论 | 第42-50页 |
第二节 儒、墨、名、法及阴阳——黄老之“流” | 第50-66页 |
一 儒家 | 第50-54页 |
二 墨家 | 第54-57页 |
三 名家 | 第57-59页 |
四 法家 | 第59-62页 |
五 阴阳家 | 第62-66页 |
第三节 以《老》为“源”,汇“流”诸家的黄老管理之道 | 第66-87页 |
一 黄老学发展历程简述 | 第67-71页 |
二 《淮南子》对黄老政治管理之道的系统化和理论总结 | 第71-83页 |
三 从《论六家要旨》看黄老政治管理之道的理论特色 | 第83-87页 |
第二章 内以治身——道教关于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 第87-143页 |
第一节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第87-100页 |
一 “重生”、“贵生”是道家一贯的思想传统 | 第88-91页 |
二 道教对道家“爱生”、“重生”传统的进一步提升 | 第91-94页 |
三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第94-100页 |
第二节 致虚守静 归根复命 | 第100-111页 |
一 道家关于生命的“虚”、“静”本质 | 第100-104页 |
二 道教关于致虚守静、归根复命的生命理想 | 第104-108页 |
三 致虚守静、归根复命的生命理想与“圣人”的修身治国 | 第108-111页 |
第三节 少私寡欲 知足守分 | 第111-122页 |
一 道教对人的合理性欲求的肯定 | 第111-113页 |
二 少私寡欲、知足知止与君主修身治身 | 第113-115页 |
三 少私寡欲、知足守分:保国养民之道 | 第115-122页 |
第四节 守柔善下 持后不争 | 第122-132页 |
一 关于“守柔”的修身治国理念 | 第122-126页 |
二 关于“善下”的修身治国理念 | 第126-129页 |
三 关于“持后”的修身治国理念 | 第129-132页 |
第五节 功成事遂 不恃不宰 | 第132-143页 |
一 老、庄关于“不有”“不恃”“不宰”的圣人品格 | 第133-136页 |
二 道教对治国者“不恃”、“不宰”圣人品格的期待 | 第136-140页 |
三 “不恃”、“不宰”之德与“太上”之治 | 第140-143页 |
第三章 外以治国——管理者自我管理的进一步延伸 | 第143-221页 |
第一节 “致太平”的政治管理目标 | 第143-163页 |
一 “致太平”是道教一贯的政治理想 | 第144-147页 |
二 “致太平”政治理想的内涵 | 第147-159页 |
三 “致太平”政治理想与“大同”政治理想 | 第159-163页 |
第二节 正性清静,气质驳杂:管理的人性论基础 | 第163-176页 |
一 道家以人性为“真”的人性论思想 | 第163-166页 |
二 道教的正性清静、气质驳杂的人性论 | 第166-173页 |
三 正性清静、气质驳杂与道教的政治管理 | 第173-176页 |
第三节 民为国本 本固国宁 | 第176-185页 |
一 国以民为本 | 第176-179页 |
二 民以食为本 | 第179-182页 |
三 民众衣食之本的保障 | 第182-185页 |
第四节 因任自然 无为而治 | 第185-198页 |
一 道教对“无为”内涵的积极性阐释 | 第186-189页 |
二 因任民性 各得其安 | 第189-192页 |
三 无为简政 不烦不扰 | 第192-198页 |
第五节 仁义法度 辅以为治 | 第198-211页 |
一 对法家“法”、“术”、“势”的为治功能的肯定 | 第199-205页 |
二 对儒家仁、义、礼的为治功能的重视 | 第205-208页 |
三 法以仁义为本,仁义以道德为本 | 第208-211页 |
第六节 任贤使能 各处其宜 | 第211-221页 |
一 贤才在政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 第211-214页 |
二 贤能之士的考察和识别 | 第214-216页 |
三 贤能之士的有效任用 | 第216-221页 |
第四章 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的实践、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 第221-253页 |
第一节 道教政治管理之道在历史上的实践 | 第221-234页 |
一 汉文、景君臣对黄老治道的运用 | 第222-225页 |
二 唐初贞观君臣对黄老治道的运用 | 第225-229页 |
三 宋太祖、太宗对黄老治道的运用 | 第229-231页 |
四 明太祖朱元璋对黄老治道的运用 | 第231-234页 |
第二节 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的历史地位 | 第234-244页 |
一 道教(家)与儒家共同构筑了传统管理文化的两大支柱 | 第236-240页 |
二 儒道两大管理思想传统是相反相成,相互补充的 | 第240-242页 |
三 儒长于守成,是治国的正规军;道长于救乱,是治国的奇兵 | 第242-244页 |
第三节 无为而治与当前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 第244-253页 |
一 转型期内我国的全能政府管理模式及其弊病 | 第244-248页 |
二 全能政府管理模式违反了自然无为的原则 | 第248-249页 |
三 小政府,大社会:政府职能转变的最佳模式 | 第249-25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53-259页 |
声明 | 第259-260页 |
致谢 | 第2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