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3页 |
1 文献综述与立题思想 | 第13-25页 |
·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的意义 | 第13-17页 |
·作物转基因工程育种 | 第13-15页 |
·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 | 第15-17页 |
·玉米幼胚培养胚性组织的意义及发展概情况 | 第17-24页 |
·植物培养的意义 | 第17-19页 |
·玉米胚性愈伤组织培养的意义 | 第19页 |
·影响玉米幼胚培养的主要因素 | 第19-21页 |
·玉米幼胚培养胚型性愈伤组织研究的重要性 | 第21-22页 |
·组织培养遗传研究方法及进展 | 第22-24页 |
·立题思想 | 第24-25页 |
2 实验方法与材料 | 第25-32页 |
·玉米幼胚组织培养方法 | 第25-26页 |
·接种方法 | 第25页 |
·继代方法 | 第25页 |
·再分化方法 | 第25-26页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26页 |
·诱导培养基 | 第26页 |
·继代培养基 | 第26页 |
·再分化培养基 | 第26页 |
·培养条件 | 第26页 |
·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优良受体自交系的筛选 | 第26-27页 |
·供试材料 | 第26-27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7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7页 |
·优良胚培养能力性状遗传机理的常规分析 | 第27-28页 |
·双列杂交遗传交配设计 | 第27-28页 |
·6个世代遗传交配设计 | 第28页 |
·胚培养能力性状的QTL基因定位分析 | 第28-31页 |
·供试材料 | 第28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8页 |
·F2单株DNA的提取、纯化、检测及SSR分析 | 第28-31页 |
·基因型记录 | 第31页 |
·图谱构建和QTL分析方法 | 第31页 |
·性状调查与数据整理 | 第31-32页 |
·性状调查 | 第31-32页 |
·数据整理与转换 | 第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67页 |
·不同基因型玉米幼胚培养能力的比较 | 第32-36页 |
·不同基因型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的比较 | 第32-35页 |
·不同基因型胚性愈伤组织绿苗再分化能力的比较 | 第35-36页 |
·亲本对杂交组合幼胚培养能力的影响 | 第36-38页 |
·亲本对杂交组合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杂交育种优良自交系48-2幼胚培养能力的改良效果 | 第37-38页 |
·近亲系幼胚培养能力的比较 | 第38页 |
·完全双列杂交组合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的遗传分析 | 第38-50页 |
·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均数的差异分析 | 第38-44页 |
·配合力分析 | 第44-50页 |
·遗传模型和基因作用方式分析 | 第50-54页 |
·Hayman双列杂交遗传分析 | 第50-53页 |
·Griffing双列杂交配合力分析 | 第53-54页 |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基因效应分析 | 第54页 |
·幼胚培养能力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 第54-66页 |
·群体SSR多态引物的筛选和F2:3群体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再分化数实验资料的获得 | 第55-59页 |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的QTL定位分析 | 第59-62页 |
·胚性愈伤组织绿苗再分化数的QTL定位分析 | 第62-66页 |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与绿苗再分化数间的关系 | 第66-67页 |
·自交系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与绿苗再分化数间的相关分析 | 第66页 |
·双列杂交组合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与绿苗再分化数间的相关分析 | 第66页 |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与绿苗再分化数性状QTL位点的关系 | 第66-67页 |
4 讨论 | 第67-77页 |
·玉米幼胚培养能力的遗传控制 | 第67-69页 |
·玉米幼胚培养能力基因型间的差异 | 第67-68页 |
·玉米幼胚培养能力的遗传 | 第68-69页 |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与绿苗再分化数间的关系 | 第69-70页 |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与绿苗再分化数间的关系 | 第69-70页 |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与绿苗再分化数间的相关关系 | 第70页 |
·玉米幼胚培养能力的转移与培育 | 第70-74页 |
·亲本自身表现与杂交后代的表现 | 第70-71页 |
·配合力分析结果对亲本选择和杂交组合组配的作用 | 第71-72页 |
·遗传模型和效应在后代和亲本选择中的作用 | 第72-73页 |
·玉米幼胚培养能力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73-74页 |
·高玉米幼胚培养能力种质资源的拓展 | 第74-75页 |
·筛选高玉米幼胚培养能力的种质资源 | 第74页 |
·常规杂交转移高玉米幼胚培养能力性状的转移 | 第74-75页 |
·基因工程方法促进优良幼胚培养能力性状的转移 | 第75页 |
·优良姊妹系18-599是西南进行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的优良受体和种质资源 | 第75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试验的完善 | 第75-77页 |
·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密集 | 第75-77页 |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与绿苗再分化数试验资料的转换和新分析方法的应用 | 第77页 |
5 结论 | 第77-79页 |
6 参考文献 | 第79-88页 |
7 在读期间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获得的相关科技奖励和获准的相关科研项目 | 第88-89页 |
8 致谢 | 第89-90页 |
9 附图 | 第90-104页 |
附图1 玉米幼胚培养的有关图片 | 第90-91页 |
附图2 F_(2:3)群体SSR分析结果图 | 第91-92页 |
附图3 玉米幼胚培养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性状的QTL定位图 | 第92-96页 |
附图4 胚性愈伤组织绿苗再生数性状的QTL定位图(全部资料) | 第96-99页 |
附图5 胚性愈伤组织绿苗发生数性状极端试验资料的QTL定位图 | 第99-101页 |
附图6 胚性愈伤组织绿苗发生数性状去掉极端试验数值后其余试验资料的QTL定位图 | 第101-103页 |
附图7 极端试验资料QTL定位结果与去掉极端试验数值后QTL定位结果间的比较 | 第103-104页 |
附图8 幼胚培养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与胚性愈伤组织绿苗再生数间QTL定位结果间的比较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