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外文摘要 | 第5-7页 |
引言 | 第7-1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6页 |
·供试材料 | 第13页 |
·实验设计 | 第13页 |
·研究内容与测定方法 | 第13-15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15-1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6-46页 |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水旱两作经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性 | 第16页 |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形态、生理指标的变化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 第16-19页 |
·产量与其构成因素间的相关系数 | 第16-18页 |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形态、生理指标与产量的RER值的相关分析 | 第18页 |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形态指标与产量的RER值的回归及通径分析 | 第18页 |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理指标与产量RER值的回归及通径分析 | 第18-19页 |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所测定的指标与产量的回归及通径分析 | 第19页 |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水旱两作形态指标的变化与比较 | 第19-30页 |
·叶蘖生长的变化与比较 | 第20-21页 |
·苗基部宽度的比较 | 第21页 |
·单株绿叶面积的比较 | 第21-23页 |
·单株根冠的比较 | 第23-24页 |
·单株最长根长 | 第24-26页 |
·单株总根数、白根数的比较 | 第26-28页 |
·单株根系体积的比较 | 第28-29页 |
·单株干物重的比较 | 第29-30页 |
·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若干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0-43页 |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0-33页 |
·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第33-38页 |
·根系质膜透性的变化 | 第33-35页 |
·叶片质膜透性的变化 | 第35-36页 |
·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36-38页 |
·根系的活跃吸收面积和总吸收面积 | 第38-39页 |
·酶活性的比较 | 第39-43页 |
·苗期的α、β和(α+β)淀粉酶活性 | 第39-40页 |
·POD的活性变化 | 第40-41页 |
·CAT的活性变化 | 第41-42页 |
·SOD的活性变化 | 第42-43页 |
·生育时期与干物质积累、运输及分配 | 第43页 |
·生育时期的差异性 | 第43页 |
·干物质积累、运输及分配 | 第43页 |
·用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价不同水稻品种的抗旱性 | 第43-46页 |
3 讨论 | 第46-52页 |
·抗旱性指标筛选的意义 | 第46页 |
·水稻抗旱机制 | 第46-49页 |
·形态、生长特征的适应性变化 | 第47页 |
·渗透调节作用 | 第47-48页 |
·清除氧自由基的酶系和抗氧化物的作用 | 第48-49页 |
·水分胁迫下的信号传导 | 第49页 |
·耐旱性育种的展望 | 第49-50页 |
·外源物质与植物抗旱性关系的探讨 | 第50-51页 |
·Ca~(2+)与抗旱性关系 | 第50页 |
·植物激素与抗旱性关系 | 第50-51页 |
·水稻抗旱研究的思考及增强水稻抗旱能力的综合措施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