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含氧贮氢合金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0-31页 |
·引言 | 第10页 |
·贮氢合金的获得 | 第10-13页 |
·冶炼法 | 第10-12页 |
·化学合成法 | 第12页 |
·机械合金化法 | 第12-13页 |
·其它合成方法 | 第13页 |
·金属氢化物的物理化学 | 第13-18页 |
·贮氢合金的贮氢原理 | 第14-15页 |
·贮氢合金吸放氢动力学和热力学 | 第15-16页 |
·金属氢化物稳定性判据 | 第16页 |
·滞后效应、时效效应和寿命 | 第16-18页 |
·同位素效应 | 第18页 |
·含氧贮氢合金 | 第18-29页 |
·含氧贮氢合金的稳定性 | 第18-19页 |
·含氧贮氢合金的晶体结构 | 第19-21页 |
·含氧贮氢合金贮氢性能 | 第21-29页 |
·评述与展望 | 第29-31页 |
第二章 Zr-V-O金属间化合物的合成 | 第31-50页 |
·引言 | 第31-32页 |
·制备方法及表征 | 第32页 |
·分析方法及条件 | 第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9页 |
·翻身熔炼三次的Zr_3V_3O铸锭样品(样品A)的氧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翻身熔炼三次的Zr_3V_3O铸锭样品(样品A)的物相分析 | 第33-36页 |
·翻身熔炼三次的Zr_3V_3O_(0.8)铸锭样品(样品B)的物相分析 | 第36-38页 |
·翻身熔炼三次的Zr_3V_3O_(0.6)铸锭样品(样品C)的物相分析 | 第38-41页 |
·翻身熔炼三次的Zr_3V_3O_(0.4)铸锭样品(样品D)的物相分析 | 第41-44页 |
·翻身熔炼三次的Zr_3V_3O_(0.2)铸锭样品(样品E)的物相分析 | 第44-48页 |
·翻身熔炼三次的Zr_3V_3O铸锭样品(样品A)的XPS分析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Zr-V-O金属间化合物的均一化 | 第50-64页 |
·引言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63页 |
·Zr_3V_3O合金铸锭的差热分析 | 第51-52页 |
·Zr_3V_3O合金的热处理研究 | 第52-56页 |
·1150℃恒温24小时的样品(样品F)的物相分析 | 第52-53页 |
·1150℃恒温120小时的样品(样品G)的物相分析 | 第53-54页 |
·1150℃恒温96小时再经1000℃恒温96小时的样品(样品H)的物相分析 | 第54-56页 |
·Zr_3V_3O合金的氘化均匀化研究 | 第56-63页 |
·氘化对铸锭样品物相组成的影响 | 第56-58页 |
·氘化对1150℃热处理24小时样品物相组成的影响 | 第58-59页 |
·氘化对1150℃热处理120小时样品物相组成的影响 | 第59-60页 |
·氘化对1150℃热处理96小时再经1000℃恒温96小时的样品物相组成的影响 | 第60-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Zr-V-O金属间化合物的吸、放氢性能研究 | 第64-100页 |
·引言 | 第64页 |
·实验 | 第64-66页 |
·实验设备 | 第64-65页 |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样品的清洗 | 第65页 |
·Zr-V-O合金的活化 | 第65页 |
·Zr-V-O合金的真空除气 | 第65-66页 |
·压力-组成等温线测定 | 第66页 |
·样品初始吸氘速率测定 | 第66页 |
·Zr-V-O合金氘化物的物相分析 | 第66页 |
·Zr-V-O合金氘化物的热解析分析 | 第66页 |
·Zr-V-O合金的XPS分析 | 第6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6-98页 |
·Zr_3V_3O合金的吸、放氘性能研究 | 第66-88页 |
·Zr_3V_3O的活化 | 第67页 |
·Zr_3V_3O的真空除气 | 第67-68页 |
·Zr_3V_3O对氘气的吸附和离解P-C-T曲线 | 第68-70页 |
·吸附和离解平衡压与温度的关系 | 第70-77页 |
·初始吸附速率 | 第77-79页 |
·Zr_3V_3O氘化物的相分析 | 第79-83页 |
·Zr_3V_3O氘化物的热解析分析 | 第83-88页 |
·Zr_3V_3O_x合金的吸、放氘性能研究 | 第88-98页 |
·Zr_3V_3O_x的真空除气 | 第88页 |
·Zr_3V_3O_x的初始吸附速率 | 第88-90页 |
·Zr_3V_3O_x氘化物的相分析 | 第90-94页 |
·Zr-V-O合金的XPS分析 | 第94-95页 |
·Zr_3V_3O_x氘化物的热解析分析 | 第95-98页 |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后续研究方向 | 第100-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交流或公开发表的科学论文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