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工具包CIST对象管理及随机数生成的研究与实现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安全工具包的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 ·安全工具包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 第11-12页 |
| ·论文结构 | 第12页 |
| ·本文的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 | 第13-21页 |
|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 第13页 |
| ·信息安全和PKI的基本知识 | 第13-18页 |
| ·对称密钥加密 | 第13-14页 |
| ·公开密钥加密 | 第14-15页 |
| ·Hash函数 | 第15-16页 |
| ·数字签名 | 第16页 |
| ·密钥管理 | 第16-17页 |
| ·公钥证书 | 第17-18页 |
| ·PKI的结构模型 | 第18-21页 |
| ·CA认证机构 | 第18-19页 |
| ·RA注册机构 | 第19页 |
| ·证书库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信息安全工具包CIST的总体结构和特点 | 第21-27页 |
| ·软件总体结构 | 第21-23页 |
| ·CIST的特点 | 第23-25页 |
| ·CIST体系结构的特点 | 第23-24页 |
| ·CIST的外部接口特点 | 第24-25页 |
| ·CIST体系结构的安全特性 | 第25-27页 |
| 第四章 CIST中的对象 | 第27-35页 |
| ·面向对象模型 | 第27-28页 |
| ·面向对象模型 | 第27页 |
| ·面向对象模型的特点 | 第27-28页 |
| ·基于面向对象模型的混合模型的构成 | 第28-31页 |
| ·管道和过滤器模型 | 第28页 |
| ·层次模型 | 第28-29页 |
| ·存储模型 | 第29页 |
| ·发送——接收模型 | 第29-30页 |
| ·基于对象模型的混合体系结构模型的形成 | 第30-31页 |
| ·对象分类 | 第31-34页 |
| ·对象分类 | 第31-32页 |
| ·动作对象 | 第32-33页 |
| ·数据容器对象 | 第33页 |
| ·密钥和证书容器对象 | 第33-34页 |
| ·安全属性容器对象 | 第34页 |
| ·对象之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 第五章 CIST中对象的管理 | 第35-47页 |
| ·对象表 | 第35-37页 |
| ·对象表的结构 | 第35-36页 |
| ·对象句柄 | 第36-37页 |
| ·对象表线程锁 | 第37页 |
| ·对象的生命周期 | 第37-40页 |
| ·对象的生命周期 | 第37-39页 |
| ·对象的创建 | 第39页 |
| ·对象的销毁 | 第39-40页 |
| ·对象的访问控制 | 第40-43页 |
| ·对象的安全实现 | 第41-43页 |
| ·对象内部访问和外部访问 | 第43页 |
| ·对象的用法控制 | 第43-47页 |
| ·方法ACL | 第43-45页 |
| ·对象重用 | 第45页 |
| ·其他的对象用法控制 | 第45-47页 |
| 第六章 随机数的生成 | 第47-55页 |
| ·随机性 | 第47-48页 |
| ·传统的伪随机数生成器(PRNG) | 第48-49页 |
| ·伪随机数生成器的工作原理 | 第48页 |
| ·伪随机数生成器的优点 | 第48页 |
| ·伪随机数生成器的缺点 | 第48-49页 |
| ·一个好的PRNG应具备的条件 | 第49页 |
| ·伪随机数生成器的应用 | 第49页 |
| ·通过硬件构建真随机数生成器 | 第49-51页 |
| ·真随机数生成器的工作原理 | 第50页 |
| ·消除偏差,混淆相关性 | 第50页 |
| ·硬件随机数生成器的优缺点 | 第50-51页 |
| ·通过软件设计随机数生成器 | 第51-55页 |
| ·软件随机数生成器的要求和限制 | 第51-52页 |
| ·随机数生成器的组成 | 第52页 |
| ·随机数池和混合函数 | 第52-53页 |
| ·种子积累器 | 第53页 |
| ·随机数池的保护 | 第53-55页 |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