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3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 ·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功能过程的研究 | 第13-21页 |
| ·生物量及生产力 | 第13-16页 |
| ·水文学过程 | 第16-19页 |
| ·养分循环 | 第19-21页 |
| ·森林经营对生态功能过程的影响 | 第21-25页 |
| ·采伐 | 第21-23页 |
| ·采伐后植被自然恢复 | 第23-25页 |
| ·杉木林生态功能过程与可持续经营的研究 | 第25-28页 |
| ·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过程研究 | 第25-27页 |
| ·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研究 | 第27-28页 |
| 2 引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28-30页 |
| 3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0页 |
|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 ·杉木林的生长和自然植被群落调查 | 第30-31页 |
| ·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的测定 | 第31-32页 |
| ·水文学过程的测定 | 第32页 |
| ·分析样品的采集与化学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3-75页 |
| ·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后杉木林生物量和生产力 | 第33-43页 |
| ·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后杉木林林分结构特征 | 第33-34页 |
| ·两代杉木人工林生长进程的比较 | 第34-36页 |
| ·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后第2代杉木林生物量 | 第36-39页 |
| ·采伐迹地造林杉木林生物量动态变化和生产力 | 第39-41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41-43页 |
| ·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后杉木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学过程 | 第43-53页 |
| ·集水区降雨特征分析 | 第43-45页 |
| ·杉木林林冠对降水的分配作用 | 第45-48页 |
| ·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后第2代杉木林径流变化规律 | 第48-49页 |
| ·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后第2代杉木林土壤水分的变化 | 第49-50页 |
| ·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后第2代杉木林生态系统水分平衡 | 第50-51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51-53页 |
| ·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后杉木林养分循环特点 | 第53-64页 |
| ·第2代杉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输入 | 第53-54页 |
| ·速生阶段第2代杉木林对养分需求和存留 | 第54-56页 |
| ·速生阶段第2代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各组分养分的年积累量 | 第56-57页 |
| ·速生阶段第2代杉木人工林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 第57-59页 |
| ·第2代杉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输出 | 第59-60页 |
| ·从养分平衡来探讨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问题 | 第60-62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62-64页 |
| ·采伐迹地撂荒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和养分积累 | 第64-75页 |
| ·撂荒后自然恢复过程植物群落动态 | 第64-67页 |
| ·撂荒后植被恢复的生物量动态 | 第67-70页 |
| ·撂荒5年后植被的养分积累与分布 | 第70页 |
| ·撂荒后林地土壤养分变化 | 第70-71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71-75页 |
| 5 结论 | 第75-80页 |
| ·第1、2代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差异性 | 第75-76页 |
| ·第1、2代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差异产生的生态机理问题 | 第76-78页 |
| ·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94页 |
| ABSTRACT | 第94-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附录: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