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正溴辛烷及正辛硫醇简介 | 第12-13页 |
·溴代烷烃及正溴辛烷的合成方法 | 第13-16页 |
·溴磷法 | 第13页 |
·氢溴酸水溶液法 | 第13-14页 |
·NaBr-浓H_2SO_4法 | 第14页 |
·微波合成法 | 第14页 |
·固体超强酸法 | 第14-15页 |
·钼镍催化合成法 | 第15页 |
·杂多酸催化法 | 第15页 |
·三氯化铁还原法 | 第15页 |
·烯烃加成法 | 第15-16页 |
·其它合成方法 | 第16页 |
·硫醇及正辛硫醇的合成方法 | 第16-21页 |
·硫氢化钠法 | 第16-17页 |
·硫脲烃化水解法 | 第17页 |
·烯烃与硫化氢加成法 | 第17-18页 |
·醇与硫化氢直接取代反应法 | 第18页 |
·二硫化物还原法 | 第18-19页 |
·卤代烃与碱金属的二硫化物反应法 | 第19页 |
·黄原酸酯水解法 | 第19页 |
·有机金属化合物与硫直接作用法 | 第19-20页 |
·卤代烃与硫代硫酸盐反应法 | 第20页 |
·硫氰酸酯法 | 第20页 |
·其它合成方法 | 第20-21页 |
·合成路线筛选和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工艺方案筛选 | 第21-22页 |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正溴辛烷合成工艺研究 | 第22页 |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 第22页 |
·正辛硫醇合成工艺研究 | 第22页 |
·反应副产物的后处理 | 第22页 |
·物料衡算及原料成本核算 | 第22-23页 |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2 以正辛醇和溴化钠为原料合成正溴辛烷的研究 | 第24-36页 |
·实验部分 | 第24-27页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4-25页 |
·实验步骤及实验装置 | 第25-26页 |
·工艺流程及工艺流程框图 | 第26-2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7-35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27-30页 |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27页 |
·正辛醇与NaBr的配比对正溴辛烷收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水用量对正溴辛烷收率的影响 | 第28页 |
·浓H_2SO_4用量对正溴辛烷收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催化剂用量对正溴辛烷收率的影响 | 第29页 |
·反应温度对正溴辛烷收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页 |
·正交实验 | 第30-33页 |
·正交实验表 | 第31-32页 |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32页 |
·最优条件实验结果 | 第32-33页 |
·产品表征 | 第33-35页 |
·气相色谱分析 | 第33-34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36-44页 |
·实验部分 | 第36-38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6-37页 |
·实验步骤及装置 | 第37页 |
·固体超强酸的制备 | 第37-38页 |
·固体超强酸的表征 | 第38-40页 |
·固体超强酸的红外分析 | 第38页 |
·固体超强酸的XRD分析 | 第38-40页 |
·固体超强酸的DSC-TG分析 | 第4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2页 |
·正交实验表 | 第41页 |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最优条件实验结果 | 第42页 |
·催化剂的对比 | 第42页 |
·固体超强酸的重复使用 | 第42-43页 |
·催化剂的再生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正辛硫醇合成工艺研究 | 第44-56页 |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4-45页 |
·实验步骤及装置 | 第45页 |
·工艺流程及工艺流程框图 | 第45-4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4页 |
·内标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6-47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47-50页 |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47-48页 |
·C_8H_(17)Br与NaHS配比对正辛硫醇收率的影响 | 第48页 |
·反应温度对正辛硫醇收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催化剂用量对正辛硫醇收率的影响 | 第49页 |
·反应溶剂对正辛硫醇收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NaHS浓度对正辛硫收率醇的影响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页 |
·正交实验 | 第50-52页 |
·正交实验表 | 第51页 |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最优条件实验结果 | 第52页 |
·产品精制 | 第52页 |
·产品表征 | 第52-54页 |
·气相色谱分析 | 第52-53页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 第53-54页 |
·红外分析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反应副产物的后处理 | 第56-64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6页 |
·实验部分 | 第56-62页 |
·水相后处理 | 第56-58页 |
·NaBr的回收工艺 | 第56-57页 |
·NaBr含量的确定 | 第57页 |
·回收NaBr的循环实验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页 |
·循环浓H_2SO_4的用量 | 第58-59页 |
·油相的后处理 | 第59-62页 |
·锌粉的活化 | 第59-60页 |
·锌粉还原工艺 | 第60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6 物料衡算及原料成本核算 | 第64-67页 |
·物料衡算 | 第64-66页 |
·原料成本核算 | 第66-6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