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3页 |
第一节 流动分析系统中发展高灵敏度检测器的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流动分析系统的基本领域及相关检测技术 | 第14-16页 |
·流动分析系统的基本领域 | 第14-15页 |
·流动分析系统的主要检测技术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荧光检测技术的发展 | 第16-20页 |
·荧光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6-17页 |
·荧光检测的基本理论 | 第17-18页 |
·荧光的产生 | 第17-18页 |
·荧光检测的定量基础 | 第18页 |
·荧光与物质分子结构的关系 | 第18-19页 |
·环境因素对荧光光谱和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19-20页 |
·溶剂的影响 | 第19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19-20页 |
第四节 非荧光物质的荧光检测 | 第20页 |
·化学衍生 | 第20页 |
·间接荧光检测 | 第20页 |
第五节 LIF-D主要光学结构 | 第20-21页 |
第六节 LIF-D的主要组成部件 | 第21-29页 |
·激光器 | 第21-22页 |
·滤光片 | 第22-23页 |
·透镜 | 第23-24页 |
·光电检测器 | 第24-25页 |
·检测池 | 第25-28页 |
·柱上检测池 | 第25-26页 |
·无窗检测池 | 第26页 |
·鞘型流动池 | 第26页 |
·液芯光纤检测池 | 第26-27页 |
·阵列检测池 | 第27-28页 |
·芯片检测池 | 第28页 |
·扫描装置 | 第28页 |
·LIF-D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激光器功率 | 第28-29页 |
·PMT电压 | 第29页 |
第七节 荧光探针体系 | 第29-32页 |
·有机荧光探针 | 第29-30页 |
·半导体纳米晶体 | 第30-31页 |
·上转换荧光纳米晶体 | 第31-32页 |
第八节 LIF-D的主要生产厂家 | 第32页 |
第九节 本论文工作的设计思想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3页 |
第二章 半导体激光器(LD)诱导荧光检测器的研制 | 第43-61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43-49页 |
·LD的发展历史 | 第43-44页 |
·LD和传统激光器的对比 | 第44-46页 |
·共聚焦基本原理及分类 | 第46-47页 |
·影响共聚焦检测的主要因素 | 第47-49页 |
·激光斑点 | 第47页 |
·层析能力 | 第47-48页 |
·色镜 | 第48页 |
·光阑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49-53页 |
·试剂、设备及材料 | 第49页 |
·光学系统 | 第49-50页 |
·目视观察校准装置 | 第50-52页 |
·实验装置 | 第52页 |
·635nmLD对应的荧光探针 | 第52-53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53-57页 |
·PMT工作电压对灵敏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数值孔径的影响 | 第54页 |
·光阑对信噪比的影响 | 第54-55页 |
·系统性能考察 | 第55-57页 |
·噪声、漂移及信噪比 | 第55-56页 |
·线性范围及重复性考察 | 第56-57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第三章 532nm-LD泵浦-固体激光器诱导荧光检测系统的建立 | 第61-85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61-62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62-65页 |
·设备与试剂 | 第62页 |
·光学系统 | 第62-63页 |
·处理电路示意图 | 第63-64页 |
·连续流动实验 | 第64页 |
·532nm-LD-DPSSL常用荧光探针 | 第64-65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65-71页 |
·毛细管检测池内径的影响 | 第65-66页 |
·次级谐波的影响 | 第66页 |
·系统性能 | 第66-68页 |
·检测限 | 第66-67页 |
·不同LIFD系统的对比 | 第67-68页 |
·HPLC新型检测池的设计 | 第68-71页 |
·检测池耐乐性考察 | 第69-70页 |
·柱外效应的考察 | 第70页 |
·检测池性能 | 第70-71页 |
第四节 溴化乙锭标记DNA检测的研究 | 第71-76页 |
·引言 | 第71-72页 |
·实验器材 | 第72-73页 |
·实验方法 | 第7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3-76页 |
·游离EB与DNA-EB荧光强度的对比 | 第73页 |
·pH值对EB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73-74页 |
·有机溶剂对EB-DNA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74-75页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75页 |
·EB溶液发光机理探讨 | 第75-76页 |
·EB-DNA发光机理探讨 | 第76页 |
第五节 无机离子的CE间接荧光检测 | 第76-82页 |
·引言 | 第76-78页 |
·设备与试剂 | 第78页 |
·背景荧光探针的选择 | 第78-79页 |
·缓冲溶液pH的选择 | 第79-80页 |
·缓冲溶液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80页 |
·无机金属阳离子的分离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第四章 473nm-LD-DPSSL诱导荧光检测装置的建立 | 第85-99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85页 |
第二节 检测系统的建立与评价 | 第85-89页 |
·实验部分 | 第85-86页 |
·473nm-LD-DPSSL常用的荧光探针 | 第86页 |
·系统性能 | 第86-89页 |
·检测限 | 第86-87页 |
·线形范围 | 第87-88页 |
·重复性 | 第88-89页 |
第三节 应用部分 | 第89-97页 |
·氨基酸的CE检测 | 第89-91页 |
·装置与试剂 | 第89页 |
·荧光衍生条件的选择 | 第89页 |
·pH值对FITC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89-90页 |
·电压对氨基酸迁移时间的影响 | 第90-91页 |
·氨基酸的分离 | 第91页 |
·维生素的CE检测 | 第91-97页 |
·引言 | 第91-92页 |
·实验部分 | 第92页 |
·核黄素的激发/发射光谱 | 第92-93页 |
·片剂中核黄素的检测 | 第93-94页 |
·尿样中核黄素的检测 | 第94-95页 |
·尿样配制方式的对比 | 第95页 |
·实际样品中维生素类样品的检测 | 第95-97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第五章 发光二极管诱导荧光检测的研究 | 第99-129页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99-106页 |
·引言 | 第99-100页 |
·LED基本原理及主要特性 | 第100-102页 |
·高亮度蓝绿LED发展历程 | 第102-104页 |
·LED在微分离体系中的应用 | 第104-105页 |
·LED诱导荧光检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05-106页 |
·注入电流强度 | 第105页 |
·耦合方式 | 第105-106页 |
·LED诱导荧光检测系统的设计思路 | 第106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106-110页 |
·试剂及设备 | 第106-107页 |
·LED的老化 | 第107页 |
·LED脉冲驱动电路 | 第107-108页 |
·光学系统 | 第108-109页 |
·柱上检测光学校准系统的设计 | 第109页 |
·毛细管电泳实验 | 第109-110页 |
·蓝光LED的光谱特性 | 第110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6页 |
·注入电流对LED有效输出光强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脉冲驱动电流对LED有效输出光强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透镜偶合对LED的输出功率的影响 | 第112页 |
·光纤和毛细管的距离对检测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球型端面光纤 | 第113-114页 |
·检测系统性能 | 第114-116页 |
·氨基酸的检测 | 第116页 |
第四节 新型荧光检测装置的研究 | 第116-125页 |
·前言 | 第116-117页 |
·无窗检测池-荧光检测装置的研究 | 第117-119页 |
·引言 | 第117页 |
·实验原理 | 第117-118页 |
·实验系统设计 | 第118-119页 |
·基于无窗检测池荧光检测器的性能 | 第119页 |
·光纤耦合柱后检测池 | 第119-125页 |
·实验部分 | 第120-121页 |
·检洲池的制备 | 第120页 |
·光学系统 | 第120-121页 |
·LED保护层的处理 | 第12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25页 |
·LED辐射光通量及照度模型 | 第121-124页 |
·保护层对LED有效输出功率的影响 | 第124页 |
·系统性能 | 第124-125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9页 |
附图 | 第129-130页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0-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