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15页 |
·海洋环境监测的概念 | 第10-12页 |
·人类对海洋环境监测的早期认识 | 第10-11页 |
·海洋环境监测概念的形成 | 第11页 |
·海洋环境监测概念的内涵 | 第11-12页 |
·海洋环境监测的地位和作用 | 第12-15页 |
·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环境预测预报、减灾防灾的基础工作 | 第12页 |
·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关键条件 | 第12-13页 |
·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资源利用和综合管理的基本需求 | 第13-14页 |
·海洋环境监测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基础 | 第14页 |
·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军事活动的重要保障条件 | 第14-15页 |
2 国外海洋环境监测发展状况和趋势 | 第15-24页 |
·一些发达国家的海洋环境监测计划 | 第15-17页 |
·美国海洋立体监测系统 | 第15-16页 |
·英国将近岸水域质量监测纳入国家监测计划中 | 第16页 |
·澳大利亚对河口及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提出明确要求 | 第16-17页 |
·国际或区域海洋环境监测合作计划 | 第17-22页 |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中海洋健康模块 | 第17-18页 |
·全球海洋污染监测计划 | 第18-19页 |
·全球大洋ARGO海洋学观测计划 | 第19-20页 |
·东南太平洋近海监测系统(COSESPO) | 第20页 |
·西南大西洋的联合观测组(QUIJOTE) | 第20-21页 |
·亚得里亚海观测系统(CAOS) | 第21-22页 |
·国际海洋环境监测的特点和趋势 | 第22-24页 |
·基本特点 | 第22页 |
·国际发展趋势 | 第22-24页 |
3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状况 | 第24-42页 |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历史回顾 | 第24-26页 |
·初始期(1958-1972) | 第24页 |
·形成期(1972-1983) | 第24-25页 |
·扩展期(1983-1999) | 第25-26页 |
·提高期(1999-) | 第26页 |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现状 | 第26-42页 |
·总体构成概况 | 第27-29页 |
·海洋环境监测业务体系构成 | 第29页 |
·海洋环境监测装备技术条件 | 第29-35页 |
·卫星遥感监测 | 第29-31页 |
·航空遥感监测 | 第31页 |
·船舶监测 | 第31-32页 |
·浮标监测 | 第32-33页 |
·岸站监测 | 第33页 |
·雷达监测 | 第33-35页 |
·实验室分析 | 第35页 |
·海洋环境监测的内容和分析方法 | 第35-40页 |
·海水水质监测 | 第35-36页 |
·沉积物监测 | 第36-37页 |
·海洋生物质量监测 | 第37-38页 |
·海洋大气环境监测 | 第38页 |
·放射性指标监测 | 第38页 |
·海洋生态监测 | 第38-39页 |
·海洋水文气象监测 | 第39-40页 |
·海洋环境监测产品 | 第40-42页 |
4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压力 | 第42-53页 |
·我国海洋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2-44页 |
·管理体制的局限 | 第42页 |
·规划立法滞后 | 第42-43页 |
·监测设计不尽合理 | 第43页 |
·方法体系不健全,监测质量有待提高 | 第43-44页 |
·监测装备不足,人员素质不高 | 第44页 |
·资料开发不足,服务面窄 | 第44页 |
·我国海洋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对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44-53页 |
·我国近海环境状况日趋恶化 | 第45-48页 |
·入海污染增加 | 第45-46页 |
·环境质量状况恶化 | 第46-47页 |
·海洋环境灾害严重 | 第47-48页 |
·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压力增大 | 第48-53页 |
·红树林、珊瑚礁、产卵场等特殊生态系统明显萎缩 | 第48-50页 |
·滨海湿地和滩涂生境破坏严重 | 第50-51页 |
·海洋珍稀濒危物种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 第51-53页 |
5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发展对策 | 第53-67页 |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基本思路 | 第53-54页 |
·海洋环境监测的发展对策 | 第54-64页 |
·规划立法管理对策 | 第54-56页 |
·改革海洋环境监测管理体制 | 第54-55页 |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 第55页 |
·制定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长远发展规划 | 第55-56页 |
·技术装备对策 | 第56-59页 |
·更新海洋环境监测概念,拓展海洋环境监测内涵 | 第56页 |
·完善监测技术标准和规范 | 第56-58页 |
·优化海洋环境监测结构和功能 | 第58-59页 |
·加强质量监督和管理 | 第59页 |
·科技支撑对策 | 第59-61页 |
·加强监测基础科学研究 | 第59-60页 |
·推进遥感技术和自动监测高技术开发应用研究 | 第60页 |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业务化应用 | 第60-61页 |
·人才培养对策 | 第61-62页 |
·构建合理监测队伍 | 第61页 |
·建立吸引人才政策 | 第61页 |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素质 | 第61-62页 |
·资金投入对策 | 第62页 |
·提高服务能力对策 | 第62-64页 |
·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和方法开展海洋环境监测 | 第63页 |
·充分开发利用现有海洋监测资料 | 第63页 |
·大力推进海洋监测资料共享进程 | 第63页 |
·进一步加强对监测资料的管理 | 第63-64页 |
·实施上述发展对策的可行性 | 第64-66页 |
·结束语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