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转运使考述
论文摘要(中文) | 第1-8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8-10页 |
上篇 | 第10-127页 |
序章 | 第10-30页 |
1 以北宋转运使研究作为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0-15页 |
2 与转运使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历史的回顾 | 第15-21页 |
3 关于北宋政治制度及转运使研究的几点思考 | 第21-28页 |
4 论文的基本结构与主要的几个研究步骤 | 第28-30页 |
第一章 北宋以前转运使考 | 第30-45页 |
1 唐代转运使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30-32页 |
2 水陆运使与转运使 | 第32-35页 |
3 安史之乱后的唐代漕运改革 | 第35-38页 |
4 盐铁转运使与巡院制度 | 第38-41页 |
5 五代时期的转运使 | 第41-45页 |
第二章 北宋随军转运使 | 第45-61页 |
1 有关随军转运使的两种误解 | 第45-49页 |
2 宋初随军转运使人物考 | 第49-54页 |
3 关于随军转运使的职责 | 第54-55页 |
4 随军转运使与转运使的关系 | 第55-59页 |
5 北宋随军转运使的军事使命 | 第59-61页 |
第三章 宋代早期文献中几条有关转运使史料的辨析 | 第61-70页 |
1 辨《玉海》卷一八二沈伦任京西转运使之误 | 第61-66页 |
2 几条相关淮南转运使之史料的意义 | 第66-70页 |
第四章 太祖太宗朝转运使制度设置考 | 第70-86页 |
1 宋初的四种形式转运使 | 第70-74页 |
2 北宋初期的主要政治任务 | 第74-75页 |
3 宋太祖“断其臂指”的步骤 | 第75-80页 |
4 节镇之罢与转运使之设置 | 第80-86页 |
第五章 北宋转运使司之设置及治所考辨 | 第86-105页 |
1 淳化十道之置 | 第87-90页 |
2 关于转运使路治所的考辨 | 第90-105页 |
第六章 关于北宋转运使的职司 | 第105-123页 |
1 关于转运使的巡历 | 第106-109页 |
2 转运使的日常行政事务 | 第109-116页 |
3 转运使的监察使命 | 第116-119页 |
4 转运使与安抚使的关系 | 第119-123页 |
结语 | 第123-127页 |
下篇 | 第127-200页 |
《<长编>所见北宋转运使分路编年考》 | 第127-200页 |
1 凡例 | 第127页 |
2 正文 | 第127-200页 |
1 京东路 | 第127-132页 |
2 京西路 | 第132-136页 |
3 河北路 | 第136-145页 |
4 陕西路 | 第145-154页 |
5 河东路 | 第154-159页 |
6 淮南路 | 第159-163页 |
7 两浙路 | 第163-167页 |
8 江南东路 | 第167-170页 |
9 江南西路 | 第170-172页 |
10 荆湖北路 | 第172-176页 |
11 荆湖南路 | 第176-178页 |
12 成都府路 | 第178-182页 |
13 梓州路 | 第182-184页 |
14 利州路 | 第184-186页 |
15 夔州路 | 第186-188页 |
16 福建路 | 第188-190页 |
17 广南东路 | 第190-193页 |
18 广南西路 | 第193-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