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6-1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6页 |
二. 研究现状分析 | 第6-8页 |
㈠合作主义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 第7页 |
㈡“M型社会”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 第7-8页 |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第一章 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 第10-19页 |
一. 公共管理主体及其多元化趋势 | 第10-15页 |
㈠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起点 | 第10-11页 |
㈡公共管理从一元主体向多元主体的发展 | 第11-12页 |
㈢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表现 | 第12-14页 |
㈣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对治道变革的影响 | 第14-15页 |
二. 公共管理主体之内部结构分析 | 第15-19页 |
㈠公共权力机构 | 第15-16页 |
㈡非公共权力机构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合理性 | 第19-24页 |
一. 公民社会兴起与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 | 第19-20页 |
二. 马克思主义权力回归社会理论与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 | 第20-23页 |
三. 新公共管理的实践与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公共管理多元主体间的合作 | 第24-30页 |
一. 公共管理多元主体间竞争与合作关系 | 第24-26页 |
㈠多元主体间的竞争关系 | 第24-25页 |
㈡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关系 | 第25-26页 |
二. 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公共管理多元主体间合作关系 | 第26-27页 |
三. 公共权力机构与非公共权力机构之间合作的现实要求 | 第27-28页 |
四. 非公共权力机构之间合作的现实要求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公共管理多元主体间合作的实现 | 第30-36页 |
一. 合作主义理论简析 | 第30-32页 |
二. M型社会理论简析 | 第32-34页 |
三. 公共管理多元主体间实现合作的指导原则 | 第34-36页 |
第五章 中国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及其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 第36-46页 |
一. 中国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 第37-39页 |
㈠中国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的表现 | 第37页 |
㈡中国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 第37-39页 |
二. 中国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面临的问题 | 第39-41页 |
㈠在中国,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竞争所需要的条件相当不充分 | 第39-40页 |
㈡中国的传统和现实共同确立的政府主导地位,决定了政府以外的公共管理主体的先天不足,竞争的主体不充分 | 第40页 |
㈢高度垄断性的职能性社会团体结构造成竞争的空间不充分 | 第40-41页 |
㈣作为一个“后现代化国家”,多元主体市场化竞争自发演进的时间不充分 | 第41页 |
三. 中国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面临问题的解决策略 | 第41-46页 |
㈠结构整合 | 第41-42页 |
㈡运作机制 | 第42页 |
㈢动力机制 | 第42-43页 |
㈣对政府的具体要求 | 第43-44页 |
㈤运用“M型社会”理论解决制度性整合所形成的多元主体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激励不足问题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