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表面接枝RGD的方法比较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 缩写符号 | 第10-11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及课题设计 | 第11-22页 |
| ·内皮细胞的抗凝血机理 | 第11-12页 |
| ·RGD的作用机理 | 第12-14页 |
| ·高分子材料生物改性的方法 | 第14-15页 |
| ·表面接枝的方法及机理 | 第15-18页 |
| ·课题设计 | 第18-22页 |
| 第2章 接枝方法及条件研究 | 第22-43页 |
| ·前言 | 第22-23页 |
| ·试剂仪器 | 第23-24页 |
|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 ·PET膜的预处理 | 第24页 |
| ·方法Ⅰ--丙烯酸法接枝RGD | 第24-25页 |
| ·AAc法引入羧基 | 第24页 |
| ·PET膜表面EDC偶合接枝RGD | 第24-25页 |
| ·方法Ⅱ--叠氮偶合法接枝RGD | 第25页 |
| ·合成叠氮苯甲酸 | 第25页 |
| ·叠氮苯甲酸光照接枝 | 第25页 |
| ·EDC偶合接枝RGD | 第25页 |
| ·方法Ⅲ--光活性RGD的合成及接枝 | 第25-26页 |
| ·合成光活性RGD(Az-RGD | 第25-26页 |
| ·Az-RGD的紫外接枝 | 第26页 |
| ·表征和测试 | 第26-27页 |
| ·丙烯酸法接枝RGD(方法Ⅰ) | 第26页 |
| ·PET表面接口引入的接触角分析 | 第26页 |
| ·PET膜表面接枝RGD的XPS分析 | 第26页 |
| ·叠氮偶合法接枝RGD(方法Ⅱ) | 第26-27页 |
| ·叠氮苯甲酸的红外分析 | 第26页 |
| ·接触角分析 | 第26-27页 |
| ·XPS分析 | 第27页 |
| ·光活性RGD的合成及接枝(方法Ⅲ) | 第27页 |
| ·TLC分析 | 第27页 |
| ·红外分析 | 第27页 |
| ·Az-RGD接枝后的XPS分析 | 第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42页 |
| ·丙烯酸法接枝RGD(方法Ⅰ) | 第27-32页 |
| ·膜片接枝AAc的条件影响 | 第27-29页 |
| ·接枝产物的XPS检测 | 第29-31页 |
| ·RGD接枝率的计算 | 第31-32页 |
| ·叠氮偶合法接枝RGD(方法Ⅱ) | 第32-36页 |
| ·叠氮苯甲酸合成产物的红外分析 | 第32页 |
| ·叠氮苯甲酸接枝条件与接触角分析 | 第32-34页 |
| ·叠氮苯甲酸偶合接枝RGD材料的XPS分析 | 第34-36页 |
| ·RGD接枝率的计算 | 第36页 |
| ·光活性RGD的合成与接枝(方法Ⅲ) | 第36-42页 |
| ·TLC分析 | 第36-38页 |
| ·RGD和Az-RGD的红外分析 | 第38-40页 |
| ·Az-RGD接枝后的XPS分析 | 第40-41页 |
| ·RGD接枝率的计算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3章 PET膜表面接枝短肽后内皮细胞生长的研究 | 第43-51页 |
| ·前言 | 第43页 |
| ·试剂仪器 | 第43-45页 |
|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 ·内皮细胞的采集 | 第45页 |
| ·内皮细胞复苏 | 第45页 |
| ·细胞粘附实验 | 第45页 |
| ·细胞增殖实验 | 第45-46页 |
| ·表征和测试 | 第46页 |
| ·细胞粘附特性的表征 | 第46页 |
| ·相差显微镜观察 | 第46页 |
| ·SEM观察细胞形态 | 第46页 |
| ·MTT细胞增殖实验 | 第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0页 |
| ·细胞粘附实验分析 | 第46-48页 |
| ·扫描电镜细胞分析 | 第48页 |
| ·细胞增殖实验分析 | 第48-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4章 PET膜表面改性后内皮细胞黏附能力的研究 | 第51-64页 |
| ·前言 | 第51页 |
| ·试剂仪器 | 第51-53页 |
| ·实验部分 | 第53页 |
| ·表征和测试 | 第53-54页 |
| ·相差显微镜观察 | 第53页 |
| ·细胞计数 | 第53-54页 |
| ·细胞形态观察(SEM) | 第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 ·相差显微镜观察分析 | 第54-57页 |
| ·细胞计数 | 第57页 |
| ·SEM照片分析 | 第57-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