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声环境研究
前 言 | 第1-7页 |
第一章 居住区声环境概述 | 第7-16页 |
第一节 居住区声环境的概念 | 第7页 |
一、 环境的概念 | 第7页 |
二、 居住区声环境的含义 | 第7页 |
第二节 城市环境噪声与居住区声环境 | 第7-11页 |
一、 城市环境噪声的类型与特点 | 第7-8页 |
二、 城市环境噪声在住宅中的传播 | 第8-9页 |
三、 城市环境噪声对居住区声环境的影响 | 第9-11页 |
第三节 噪声对人类的影响 | 第11-13页 |
一、 噪声对人生理的影响 | 第11-12页 |
二、 噪声对人心理的影响 | 第12页 |
三、 噪声对人睡眠的影响 | 第12页 |
四、 噪声对人认知能力的影响 | 第12-13页 |
第四节 我国社会发展对居住区声环境的影响 | 第13-15页 |
一、 城市化的影响 | 第13-14页 |
二、 生态化的影响 | 第14页 |
三、 以人为本的影响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居住区声环境状况的调查研究 | 第16-27页 |
第一节 国内外居住区声环境状况 | 第16-18页 |
一、 国外居住区声环境的状况 | 第16-17页 |
二、 我国居住区声环境的状况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天津市城市与居住环境噪声的调查分析 | 第18-26页 |
一、 天津市区域环境噪声调查 | 第18-21页 |
二、 天津市功能区噪声状况 | 第21-23页 |
三、 天津市道路交通噪声状况 | 第23-24页 |
四、 天津市居住区噪声状况调查分析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居住区外部声环境的优化途径 | 第27-35页 |
第一节 居住区声环境规划设计原则 | 第27-28页 |
一、 整体性原则 | 第27页 |
二、 经济性原则 | 第27-28页 |
三、 结合城市的功能分区 | 第28页 |
第二节 居住区声环境优化的具体做法 | 第28-31页 |
一、 进行合理的居住区规划布局 | 第28-29页 |
二、 沿街住宅建筑规划设计 | 第29页 |
三、 住宅的平面规划设计 | 第29-30页 |
四、 对居住区的噪声源进行处理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居住区规划中噪声传播控制技术 | 第31-34页 |
一、 声屏障技术 | 第31-34页 |
二、 绿化降噪 | 第34页 |
本章小节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改善住宅室内声环境的技术措施 | 第35-54页 |
第一节 临街住宅的防噪 | 第35-43页 |
一、 窗户的隔声 | 第36-41页 |
二、 阳台的防噪 | 第41-43页 |
第二节 空气声的改善途径 | 第43-50页 |
一、 隔墙的改善手段 | 第43-46页 |
二、 分户墙的改善手段 | 第46-48页 |
三、 住宅墙体隔声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 第48-50页 |
第三节 撞击声的改善途径 | 第50-53页 |
一、 改善楼板隔声的构造处理 | 第50-53页 |
二、 楼板隔声问题的思考 | 第53页 |
本章小节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居住区声环境的评价与管理 | 第54-69页 |
第一节 完善居住区声环境评价及相关法规 | 第54-61页 |
一、 中外声环境评价标准与法规的对比 | 第54-61页 |
二、 完善噪声评价标准与法规 | 第61页 |
第二节 建立居住区规划声环境审查机制 | 第61-63页 |
一、 噪声防治的观念与意识不足 | 第62页 |
二、 建立居住区规划声环境审批制度 | 第62-63页 |
第三节 进一步完善管理和监督体系 | 第63-68页 |
一、 加强噪声地图的研究 | 第64-65页 |
二、 建立权威机构管理下的咨询中心 | 第65页 |
三、 建立噪声管理协调机构 | 第65-66页 |
四、 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公众参与 | 第66-67页 |
五、 实例:丹佛市的噪声管理经验 | 第67-68页 |
本章小节 | 第68-69页 |
结 语 | 第69-70页 |
附 录 问卷调查表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