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引言 | 第10-13页 |
§1.2 静压桩的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现场测试及室内模型试验的研究 | 第13-16页 |
1.2.2 静压桩的理论分析研究 | 第16-20页 |
1.2.3 静压桩的有限元分析 | 第20-21页 |
§1.3 软粘土的结构特性与沉桩分析 | 第21-24页 |
1.3.1 软粘土的微观结构研究 | 第21-22页 |
1.3.2 软粘土微观结构所表现出的宏观力学特性 | 第22-23页 |
1.3.3 软粘土的结构性与静压桩的沉桩分析 | 第23-24页 |
§1.4 软土的结构损伤与损伤力学的应用 | 第24-26页 |
§1.5 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软粘土的结构特性及力学特性分析 | 第28-42页 |
§2.1 引言 | 第28-32页 |
2.1.1 软粘土的工程特性 | 第28-29页 |
2.1.2 软粘土的微超固结特性 | 第29-30页 |
2.1.3 软粘土的结构与构造 | 第30页 |
2.1.4 软粘土的结构强度与结构强度增加率 | 第30-32页 |
§2.2 软粘土结构性对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32-40页 |
2.2.1 结构性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 第32-35页 |
2.2.2 结构性对固结系数的影响 | 第35-36页 |
2.2.3 结构性对压缩曲线的影响 | 第36-39页 |
2.2.4 结构性对孔隙水压力系数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软粘土的结构性损伤及其本构关系 | 第42-65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损伤研究的热力学基础 | 第42-49页 |
3.2.1 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基本定律 | 第42-45页 |
3.2.2 损伤力学热力学基础 | 第45-48页 |
3.2.3 有效应力与应变等效假定 | 第48-49页 |
§3.3 结构性软粘土损伤演化规律研究 | 第49-56页 |
3.3.1 结构性软粘土变形及损伤的物理基础 | 第49-50页 |
3.3.2 损伤演化规律的建立 | 第50-53页 |
3.3.3 参数的求解与演化规律的验证 | 第53-56页 |
§3.4 结构性软粘土各向同性弹塑性损伤模型 | 第56-63页 |
3.4.1 引言 | 第56-57页 |
3.4.2 本构关系的建立 | 第57-59页 |
3.4.3 Mohr-Coulomb屈服准则 | 第59-60页 |
3.4.4 Mohr-Coulomb屈服准则下的[D~(?)]矩阵 | 第60-63页 |
§3.5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考虑软粘土结构性损伤的柱孔扩张解析解 | 第65-86页 |
§4.1 前言 | 第65-66页 |
§4.2 结构性软粘土线性软化模型 | 第66-68页 |
§4.3 线性软化的结构性软粘土中的柱孔扩张问题 | 第68-77页 |
4.3.1 基本方程 | 第68-69页 |
4.3.2 弹性区应力场位移场的确定 | 第69-70页 |
4.3.3 塑性区应力场位移场的确定 | 第70-77页 |
§4.4 线性软化的饱和软粘土中的静压桩沉桩分析 | 第77-84页 |
4.4.1 静压桩的沉桩分析 | 第77-79页 |
4.4.2 软粘土的结构性损伤对沉桩的影响 | 第79-84页 |
§4.5 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静压桩沉桩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产生与消散规律 | 第86-105页 |
§5.1 概述 | 第86-89页 |
§5.2 静压桩沉桩过程中超孔压产生及消散的原位试验 | 第89-94页 |
5.2.1 孔压静探试验设备简介 | 第89-90页 |
5.2.2 沉桩中超孔隙水压力及消散的量测 | 第90-94页 |
§5.3 静压桩沉桩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的估算 | 第94-101页 |
5.3.1 结构性软土中沉桩过程超孔隙水压力的估算 | 第94-96页 |
5.3.2 结构性软土中沉桩过程超孔隙水压力规律分析 | 第96-101页 |
§5.4 静压桩沉桩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的估算 | 第101-103页 |
§5.5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群桩相互作用的两个特例 | 第105-110页 |
§6.1 引言 | 第105页 |
§6.2 群桩相互作用的两个特例分析 | 第105-109页 |
6.2.1 双桩相互作用下土体应力位移分析 | 第105-108页 |
6.2.2 双桩基础上群桩作用的两个特例 | 第108-109页 |
§6.3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0-113页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7.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