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巫山县上西坪滑坡综合治理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滑坡给三峡库区人民造成的危害 | 第11-12页 |
1.3三 峡库区滑坡分布的主要特征 | 第12-14页 |
1.3.1 库区背景分析 | 第12-13页 |
1.3.2 库区滑坡分布特征 | 第13-14页 |
1.4 目前需解决的问题 | 第14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5.1 滑坡机制 | 第15页 |
1.5.2 水与滑坡体 | 第15-16页 |
1.5.3 滑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 第16-19页 |
1.5.4三 峡库区滑坡的研究历史 | 第19-20页 |
1.5.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三 峡库区巫山县上西坪滑坡的自然环境 | 第21-27页 |
2.1 上西坪滑坡的自然环境概况 | 第21-23页 |
2.2 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 第23-24页 |
2.3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4-27页 |
3 巫山县滑坡的基本特征 | 第27-45页 |
3.1 滑坡基本特征 | 第27-28页 |
3.2 巫山县上西坪滑坡成因分析 | 第28-29页 |
3.3 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 第29-32页 |
3.4 上西坪滑坡的稳定性计算 | 第32-35页 |
3.4.1 稳定性计算对象的选择 | 第32页 |
3.4.2 稳定性计算工况和标准 | 第32页 |
3.4.3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32-35页 |
3.5 滑坡推力计算 | 第35-45页 |
3.5.1 推力计算的公式 | 第35页 |
3.5.2 计算结果 | 第35-45页 |
4 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 | 第45-61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三 峡库区滑坡形成机制的分析 | 第45页 |
4.3 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方法 | 第45-52页 |
4.3.1 作用于滑坡体上的特殊力系 | 第45-51页 |
4.3.2 滑坡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 | 第51-52页 |
4.4 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52-56页 |
4.4.1 滑带土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52-55页 |
4.4.2 计算工况的确定 | 第55页 |
4.4.3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55-56页 |
4.5 抗滑桩计算方法及模型 | 第56-60页 |
4.5.1 计算方法 | 第56页 |
4.5.2 计算模型 | 第56-57页 |
4.5.3 抗滑桩桩身配筋计算 | 第57-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巫山县上西坪滑坡综合治理措施 | 第61-84页 |
5.1 以往治理概况 | 第61页 |
5.2 防治目标与原则 | 第61-64页 |
5.3 设计参数的选定 | 第64-72页 |
5.4 工程措施 | 第72-80页 |
5.4.1 排水工程 | 第72-73页 |
5.4.2 卸载反压工程 | 第73页 |
5.4.3 支挡措施 | 第73-80页 |
5.4.4 护坡工程 | 第80页 |
5.5 支挡方案比选 | 第80页 |
5.5.1 技术比选 | 第80页 |
5.5.2 施工技术比选 | 第80页 |
5.5.3 投资估算比选 | 第80页 |
5.5.4 推荐方案 | 第80页 |
5.6 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 第80-81页 |
5.6.1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 第80-81页 |
5.6.2 经济、社会、减灾效益综合评价 | 第81页 |
5.6.3 建议 | 第81页 |
5.7 防治设计工程试验 | 第81-84页 |
5.7.1 现场试验方案及结果 | 第82页 |
5.7.2 大剪试验 | 第82-84页 |
6 结论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