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口铅锌矿狮岭矿区成矿作用与找矿预测
0. 前言 | 第1-10页 |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10-21页 |
1.1 粤北地区上地壳演化事件和序列 | 第10-12页 |
1.2 曲仁盆地的性质及演化 | 第12-15页 |
1.2.1 曲仁盆地的沉积特征 | 第12-15页 |
1.3 区域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 第15-17页 |
1.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15-17页 |
1.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17-21页 |
1.4.1 区域地层的微量元素丰度 | 第17-19页 |
1.4.2 与铅锌矿成矿有关元素的富集特性 | 第19页 |
1.4.3 地球化学异常分带 | 第19-21页 |
2. 凡口矿区地质特征 | 第21-28页 |
2.1 主要容矿地层 | 第21-24页 |
2.2 构造 | 第24-27页 |
2.2.1 褶皱构造 | 第24页 |
2.2.2 断裂构造 | 第24-26页 |
2.2.3 层间滑动(滑脱)构造 | 第26-27页 |
2.3 矿区及外围岩浆活动 | 第27-28页 |
3. 狮岭矿(段)区矿床地质 | 第28-38页 |
3.1 矿体形态 | 第28-29页 |
3.1.1 单矿体的形态特征 | 第28页 |
3.1.2 矿体组合形态特征 | 第28-29页 |
3.2 共生矿物组合 | 第29-30页 |
3.3 主要硫化物矿物的矿物学及其地球化学 | 第30-36页 |
3.3.1 主要硫化物矿物的矿物学 | 第30-34页 |
3.3.2 黄铁矿化学成分及其地球化学 | 第34-35页 |
3.3.3 闪锌矿化学成分及其地球化学 | 第35-36页 |
3.3.4 方铅矿化学成分及其地球化学 | 第36页 |
3.4 成矿金属分带与成矿阶段 | 第36-38页 |
4. 成矿作用分析 | 第38-50页 |
4.1 地层、岩性的控矿作用 | 第38-44页 |
4.1.1 储存条件 | 第38-39页 |
4.1.2 遮挡层条件 | 第39页 |
4.1.3 地层岩性的稀土元素特征 | 第39-42页 |
4.1.4 地层岩性的同位素特征 | 第42-44页 |
4.2 构造的控矿作用 | 第44-47页 |
4.2.1 狮岭矿(段)区矿体与构造的空间关系 | 第44-46页 |
4.2.2 构造的演变与成矿的关系 | 第46-47页 |
4.3 成矿时代剖析 | 第47-48页 |
4.4 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 | 第48-50页 |
4.4.1 成矿温度及成矿液体的性质 | 第48页 |
4.4.2 成矿物质来源的铅同位素证据 | 第48-50页 |
5. 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 第50-71页 |
5.1 成矿控矿条件综析 | 第50-52页 |
5.2 找矿标志 | 第52-53页 |
5.3 矿模式与找矿预测 | 第53-61页 |
5.3.1 凡口铅锌矿床成矿模式 | 第53-57页 |
5.3.2 深部验证及其主要成果 | 第57-61页 |
5.4 岭矿(段)区深部成矿规律与找矿远景 | 第61-71页 |
5.4.1 狮岭深部矿体的基本成矿规律 | 第61-71页 |
结束语 | 第71-7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