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写符号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根癌病的发生与防治 | 第7-14页 |
第二章 核果类果树根癌病原细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及侵染特性研究 | 第14-2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1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5-18页 |
2.1 供试菌株的培养性状及鉴定结果 | 第15-17页 |
2.1.1 菌株来源及培养性状 | 第15-17页 |
2.1.2 病原菌鉴定 | 第17页 |
2.2 寄主范围测定 | 第17页 |
2.3 伤口在土壤杆菌侵染寄主植物过程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2.4 线虫对根癌病发病的作用 | 第18页 |
3 结论和讨论 | 第18-20页 |
3.1 病原菌鉴定 | 第18页 |
3.2 寄主范围 | 第18-19页 |
3.3 伤口在根癌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 第19页 |
3.4 线虫在根癌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常见核果类果树砧木对根癌病的抗性评价 | 第20-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37页 |
2.1 砧木类型发病的潜育期 | 第22-23页 |
2.2 砧木类型的发病率 | 第23-28页 |
2.2.1 发病率变化趋势 | 第23-26页 |
2.2.2 发病稳定期各供试砧木发病率比较 | 第26页 |
2.2.3 新梢、茎干发病率比较 | 第26-28页 |
2.3 冠瘿瘤体积 | 第28-35页 |
2.3.1 冠瘿瘤体积变化趋势 | 第28-29页 |
2.3.2 稳定发病期各因素对冠瘿瘤体积的影响 | 第29-35页 |
2.3.3 根癌病发生稳定期根茎处与其它发病部位冠瘿瘤体积的比较 | 第35页 |
2.4 各供试砧木对根癌病抗性水平的分级 | 第35-37页 |
2.4.1 抗性水平分级 | 第35-36页 |
2.4.2 供试砧木类型对各菌株类型抗性次序的比较 | 第36-3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7-40页 |
3.1 对供试砧木的抗性评价 | 第37-38页 |
3.1.1 抗根癌病的发生 | 第37页 |
3.1.2 抗冠瘿瘤的生长 | 第37-38页 |
3.2 不同树体部位对根癌病发病的影响 | 第38页 |
3.3 菌株类型对根癌病发病的影响 | 第38页 |
3.4 土壤类型对根癌病发病的影响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根癌病对植株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40-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2.1 根癌病与新梢生长 | 第40-41页 |
2.1.1 新梢生长曲线与发病进程的相关性 | 第40-41页 |
2.1.2 根癌病对新梢生长的影响 | 第41页 |
2.2 根癌病对砧木茎干粗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 根癌病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2.4 根癌病对病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3页 |
2.5 根癌病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2.6 根癌病对树体各部位N、P含量及分配的影响 | 第44-47页 |
2.6.1 根癌病对生长后期和休眠期树体氮素含量及分配的影响 | 第44-45页 |
2.6.2 根癌病对生长后期及休眠期树体P素含量及分配的影响 | 第45-4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7-48页 |
3.1 根癌病发生对树体生长的影响 | 第47页 |
3.2 根癌病发生对其它生长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47页 |
3.3 根癌病对生长后期和休眠期树体氮磷含量及分配的影响 | 第47页 |
3.4 小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英文摘要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表 | 第56-59页 |
图版 | 第59-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