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内容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分子光谱学的发展简史 | 第14-15页 |
·分子谱线线型、线宽、线强研究的历史 | 第15-17页 |
·研究光谱谱线线型、线宽和线强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 第17-19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9-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8页 |
第二章 谱线线型和线宽理论的简介 | 第28-45页 |
·谱线的基本概念 | 第28-29页 |
·吸收、发射与Einstein的辐射理论 | 第29-32页 |
·朗伯-比尔定律和谱线形状 | 第32-33页 |
·均匀和非均匀谱线增宽 | 第33页 |
·均匀增宽 | 第33页 |
·非均匀增宽 | 第33页 |
·谱线的基本线型 | 第33-35页 |
·洛伦兹线型 | 第34页 |
·高斯线型 | 第34页 |
·佛克脱线型 | 第34-35页 |
·谱线的展宽及其线宽度 | 第35-43页 |
·自然展宽的线宽度 | 第35-36页 |
·多普勒线宽 | 第36-40页 |
·碰撞增宽,即压致增宽 | 第40页 |
·功率展宽 | 第40-41页 |
·实验因素的增宽 | 第41-43页 |
·饱和展宽 | 第41-42页 |
·壁碰撞展宽 | 第42页 |
·飞行时间增宽 | 第42-43页 |
·实验仪器和技术本身的影响 | 第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第三章 Voigt线型的理论研究 | 第45-67页 |
·谱线的综合线宽和线型函数 | 第45-50页 |
·理论推导 | 第45-46页 |
·多种线宽的合成 | 第46-50页 |
·两种均匀线宽的合成 | 第46-48页 |
·两种非均匀线宽的合成 | 第48-49页 |
·均匀线宽和非均匀线宽的合成 | 第49-50页 |
·Voigt线型函数的几种表达形式 | 第50-51页 |
·均匀增宽远小于非均匀增宽 | 第50页 |
·非均匀增宽远小于均匀增宽 | 第50-51页 |
·中间情形,即均匀增宽与非均匀增宽相比拟 | 第51页 |
·Voigt线型的线宽计算 | 第51-52页 |
·Voigt线型的计算方法 | 第52-58页 |
·直接给出计算值——数据表 | 第53-54页 |
·线性权重拟合法 | 第54-56页 |
·傅立叶变换法 | 第56-57页 |
·复函数模型的分段近似法 | 第57-58页 |
·等效线宽方法 | 第58页 |
·Voigt线型在谱线的多普勒线宽来源中的应用 | 第58-61页 |
·探索计算Voigt线型方法的意义 | 第61-62页 |
·一般性意义 | 第61-62页 |
·继续研究意义 | 第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第四章 线宽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 第67-87页 |
·压致展宽的理论研究 | 第67-75页 |
·洛伦兹碰撞理论 | 第67-68页 |
·威斯科夫理论(相位突变原理) | 第68-69页 |
·李特豪姆理论 | 第69页 |
·Anderson理论 | 第69-71页 |
·Anderson-Tsao-Curnutte理论 | 第71页 |
·Murphy-Boggs理论和Robert-Bonamy公式 | 第71-72页 |
·准静态近似 | 第72-73页 |
·谱线压致增宽理论的总结 | 第73页 |
·碰撞Dicke变窄 | 第73-74页 |
·压致增宽的线宽统一表达式 | 第74-75页 |
·压致展宽与温度的关系 | 第75页 |
·线宽的测量方法 | 第75-79页 |
·总线宽的测量 | 第75-76页 |
·压致展宽的测量方法 | 第76页 |
·温度依赖关系的测量 | 第76-79页 |
·线宽研究的发展 | 第79-81页 |
·线宽研究的未来 | 第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第五章 计算Voigt线型的直和模型 | 第87-107页 |
·Voigt线型及其组成的两种线型的吸收系数 | 第87-90页 |
·基本概念和基本表达式 | 第87-88页 |
·两种情形下的吸收系数 | 第88-89页 |
·Voigt线型的吸收系数 | 第89-90页 |
·吸收系数的两种情况的分析和比较 | 第90-94页 |
·吸收线的中心部分 | 第90页 |
·吸收线的两翼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94页 |
·直和模型思想的提出 | 第94-95页 |
·确定直和表达式的直和系数 | 第95-96页 |
·直和模型的结果和精确性 | 第96-99页 |
·直和模型与复函数模型的比较 | 第99-103页 |
·线宽误差的结果和比较 | 第99页 |
·计算面积的收敛速度比较 | 第99-102页 |
·比较的结论 | 第102-103页 |
·直和模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 第103-104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直和模型在光谱分析自动化研究中的应用 | 第107-121页 |
·分子光谱信息的获取 | 第107页 |
·光谱自动化研究历史 | 第107-109页 |
·谱线的自动获取 | 第107-109页 |
·硬件设备 | 第107-108页 |
·软件设计 | 第108-109页 |
·分子谱线的自动分析 | 第109页 |
·用直和模型实现自动化——计算机辅助分析实验谱程序 | 第109-115页 |
·设计辅助程序的目的 | 第109-110页 |
·噪声的分类及其与信号的分离和剔除 | 第110页 |
·自动获取谱线中心位置和强度的原理方法 | 第110-114页 |
·单一谱线情形的讨论 | 第112-113页 |
·多条谱线情形的讨论 | 第113-114页 |
·程序设计 | 第114-115页 |
·谱线极值的确定 | 第114-115页 |
·谱线个数的确定 | 第115页 |
·应用——分析TuFIR光谱 | 第115-116页 |
·可调远红外激光光谱简介 | 第115-116页 |
·自动程序对CHF_3分子的TuFIR光谱的应用 | 第116页 |
·自动化程序的效果和讨论 | 第116-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1页 |
第七章 NO分子的LMR光谱和饱和吸收兰姆凹陷谱线 | 第121-146页 |
·激光磁共振光谱技术 | 第121-124页 |
·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史 | 第121-122页 |
·LMR的工作原理 | 第122-123页 |
·LMR的特点 | 第123-124页 |
·实验装置 | 第124-126页 |
·LMR实验中采用的调制技术 | 第126-128页 |
·调制技术的简介 | 第126页 |
·调制技术对谱型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调制磁场信号对谱线信号形状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选NO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性 | 第128-129页 |
·NO的一般LMR谱 | 第129-130页 |
·低气压下样品分子的饱和吸收 | 第130-138页 |
·光谱的饱和吸收现象 | 第130页 |
·均匀谱线轮廓的饱和增宽 | 第130-132页 |
·非均匀谱线轮廓的饱和增宽 | 第132-138页 |
·NO的兰姆凹陷谱 | 第138页 |
·实验数据的采集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6页 |
第八章 Voigt线型的直和模型在NO的LMR光谱中的应用 | 第146-163页 |
·仿真程序 | 第146-150页 |
·建立仿真程序的意义 | 第146页 |
·仿真理论基础 | 第146-149页 |
·单一谱线的线型仿真理论模型 | 第146-148页 |
·多条谱线的仿真 | 第148-149页 |
·仿真程序设计 | 第149-150页 |
·谱线线型因子及谱线级次选择开关 | 第149页 |
·调制强度和调制率的影响 | 第149-150页 |
·仿真程序在NO的Q(2.5)谱线中的应用 | 第150-152页 |
·计算仿真的各谱线磁场中心位置、相对强度及调制率 | 第150-152页 |
·仿真程序的输入参数 | 第152页 |
·仿真程序的应用效果讨论 | 第152-156页 |
·线型的影响 | 第152-154页 |
·调制率的影响 | 第154页 |
·调制强度的影响 | 第154-155页 |
·总体效果仿真讨论 | 第155-156页 |
·拟合程序的设计 | 第156页 |
·拟合程序在兰姆凹陷谱中求气压增宽系数的应用 | 第156-160页 |
·简述NO的气压自增宽系数的发展 | 第156-158页 |
·拟合程序的输出结果——NO的气压自增宽系数 | 第158页 |
·本论文计算NO的自增宽系数与别人的比较 | 第158-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3页 |
第九章 用直和模型计算Voigt线型的NO实验谱的修正 | 第163-170页 |
·引入实验修正项的必要性 | 第163页 |
·计算实验谱所选取的线型函数的修正方法 | 第163-165页 |
·Voigt线型谱线远端的修正 | 第163-164页 |
·计算NO核自旋结构不可分辨的谱线参数的理论修正 | 第164-165页 |
·NO的LMR谱线的实验增宽修正 | 第165-166页 |
·激光谱线增宽的影响 | 第165页 |
·实验光谱仪的狭缝函数和调制增宽的影响 | 第165页 |
·数据采集方法对线宽的影响 | 第165-166页 |
·飞行时间增宽 | 第166页 |
·饱和增宽 | 第166页 |
·碰撞Dicke变窄 | 第166页 |
·NO的线宽 | 第166-169页 |
·引入修正项前的结果 | 第166页 |
·引入修正项后的结果 | 第166-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0页 |
第十章 总结和展望工作 | 第170-172页 |
·总结 | 第170页 |
·展望 | 第170-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2页 |
发表文章 | 第172-174页 |
第一作者文章 | 第172-173页 |
非第一作者文章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