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英对照) | 第1-6页 |
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概述 | 第6-15页 |
1.1 可持续发展观——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 | 第6-9页 |
1.1.1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 第6-7页 |
1.1.2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理解 | 第7-9页 |
1.1.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9页 |
1.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原则与特征 | 第9-11页 |
1.2.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意义与作用 | 第9页 |
1.2.2 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9-10页 |
1.2.3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特征 | 第10-11页 |
1.3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评述 | 第11-13页 |
1.3.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11-12页 |
1.3.2 世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12页 |
1.3.3 英国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12页 |
1.3.4 美国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12-13页 |
1.4 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评述 | 第13-15页 |
1.4.1 郝晓辉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探》中提出的指标体系 | 第13页 |
1.4.2 张世秋在《可持续发展论》中指出的指标体系 | 第13页 |
1.4.3 朱启贵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提出的指标体系 | 第13-14页 |
1.4.4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课题组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14页 |
1.4.5 对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简评 | 第14-15页 |
2. 广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置 | 第15-22页 |
2.1 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 第15-17页 |
2.1.1 社会 | 第15-16页 |
2.1.2 经济 | 第16页 |
2.1.3 自然 | 第16-17页 |
2.2 广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17-22页 |
2.2.1 指标体系的框架 | 第17-18页 |
2.2.2 指标体系说明 | 第18-22页 |
3. 1998年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估方法与步骤 | 第22-28页 |
3.1 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 | 第22-26页 |
3.1.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3.1.2 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步骤 | 第23-26页 |
3.2 1998年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数量分析 | 第26-28页 |
3.2.1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26页 |
3.2.2 综合评分计算 | 第26-28页 |
4. 1998年广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实证评估 | 第28-35页 |
4.1 整体评分 | 第28页 |
4.2 广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 | 第28-35页 |
4.2.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 第28-31页 |
4.2.2 东翼四市 | 第31-33页 |
4.2.3 西翼三市 | 第33页 |
4.2.4 粤北、粤东山区五市 | 第33-35页 |
5. 结束语 | 第35-36页 |
表1-1 | 第36-39页 |
附表:广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