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问题提出 | 第9页 |
·选题意义 | 第9页 |
·论意义 | 第9页 |
·实践意义 | 第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文献评价 | 第12页 |
·研究基本思路及论文创新点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创新点 | 第12页 |
·本论文以下各章介绍 | 第12-14页 |
第2章 电视产生与发展 | 第14-19页 |
·电视的起源 | 第14-15页 |
·技术发明与传播手段 | 第14页 |
·贝尔德的电视机实验系统 | 第14-15页 |
·电视的发射与电视台的建立 | 第15页 |
·电视的发展 | 第15-16页 |
·第二代电视技术与传播 | 第15-16页 |
·第三代电视技术与传播 | 第16页 |
·我国电视的发展进程 | 第16-19页 |
·我国电视的初创阶段 | 第16-17页 |
·我国电视的大发展阶段 | 第17-19页 |
第3章 “集中型传导效应”和“普识文化效应”的本质与功能 | 第19-26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集中型传导效应的定义 | 第19-20页 |
·普识文化效应的定义 | 第20-21页 |
·集中型传导效应的本质与功能 | 第21-23页 |
·集中型传导效应的本质 | 第21-22页 |
·集中型传导效应的功能 | 第22-23页 |
·普识文化效应的本质与功能 | 第23-26页 |
·普识文化效应的本质 | 第23-24页 |
·普识文化效应的功能 | 第24-26页 |
第4章 “集中型传导效应”和“普识文化效应”形成的技术条件 | 第26-33页 |
·卫星直播技术引发电视播出方式变革的社会影响 | 第26-29页 |
·卫星直播技术引发电视播出方式变革 | 第26-27页 |
·符号垄断的单向度传播 | 第27页 |
·卫星直播与集中型传导效应 | 第27-28页 |
·集中型传导效应与社会变形 | 第28-29页 |
·数字电视技术的社会影响 | 第29-31页 |
·数字电视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第29-30页 |
·数字电视与家庭生活变化 | 第30页 |
·电视技术与我国的教育变革 | 第30-31页 |
·电视发展引发新的电视与社会互动模式 | 第31-33页 |
·电视与娱乐的关系 | 第31页 |
·我国电视的收视率调查分析 | 第31-33页 |
第5章 “集中型传导效应”和“普识文化效应”的价值分析 | 第33-50页 |
·“集中型传导效应”和“普识文化效应”的比较 | 第33-42页 |
·“集中型传导效应”和“普识文化效应”的特征比较 | 第33-40页 |
·两种效应的科技与社会基础比较 | 第40-42页 |
·“集中型传导效应”和“普识文化效应”的辩证关系 | 第42-46页 |
·“集中型传导效应”对“普识文化效应”的影响 | 第43-44页 |
·“普识文化效应”对“集中型传导效应”的作用 | 第44-45页 |
·两种效应的辨证关系总结 | 第45-46页 |
·“集中型传导效应”和“普识文化效应”存在的问题 | 第46-48页 |
·“集中型传导效应”中存在的问题 | 第46页 |
·“普识文化效应”中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两种效应"负负累加"或"恶性循环"的问题 | 第47-48页 |
·“集中型传导效应”和“普识文化效应”的解决对策 | 第48-50页 |
·政府的职能和职责 | 第48页 |
·推进民主建设,解决信息高度集中的负效应问题 | 第48-49页 |
·提高公众的教育文化水平是解决普识文化负面效应的关键 | 第49页 |
·增强正面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 第49-5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