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村镇文化景观构成与保护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8页 |
1 绪论 | 第18-28页 |
·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世界遗产保护观念的转变 | 第18页 |
·村镇文化景观面临的危机 | 第18-19页 |
·国内遗产保护理论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物质遗产保护的研究 | 第19页 |
·历史村镇保护的研究 | 第19-20页 |
·文化景观的研究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文化景观 | 第22-23页 |
·历史文化村镇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文献查阅法 | 第24-25页 |
·实地调研法 | 第25页 |
·归纳总结法 | 第25-26页 |
·学科交叉法 | 第26页 |
·系统研究法 | 第26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6-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2 中外遗产保护历程回顾与文化景观概念的形成 | 第28-42页 |
·20 世纪遗产保护观念的转变 | 第28-33页 |
·基本原则与理论基础的奠定 | 第28-29页 |
·整体保护思想的构建 | 第29-30页 |
·“生活持续性”概念的形成 | 第30-31页 |
·“场所”意识的确立 | 第31-32页 |
·文化多样性、原真性观念的产生 | 第32-33页 |
·文化景观概念的形成 | 第33-39页 |
·保护思想的萌芽 | 第33-36页 |
·概念的形成 | 第36-38页 |
·规划保护理论的发展(NPS 的保护规划方法) | 第38-39页 |
·国内外文化景观研究的现状 | 第39-40页 |
·国外文化景观研究现状 | 第39页 |
·国内文化景观研究现状 | 第39-4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3 我国历史村镇地域分布及文化类型分析 | 第42-62页 |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地域分布 | 第42-45页 |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名单 | 第42-43页 |
·地域分布情况分析 | 第43-45页 |
·历史村镇文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9页 |
·地域文化因素 | 第45-47页 |
·历史文化因素 | 第47-48页 |
·民族文化因素 | 第48页 |
·职能文化因素 | 第48-49页 |
·历史村镇文化类型划分 | 第49-59页 |
·地域文化型村镇 | 第49-50页 |
·历史文化型村镇 | 第50-51页 |
·民族聚居型村镇 | 第51-52页 |
·职能文化型村镇 | 第52-59页 |
·历史村镇地理文化综合分析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4 历史村镇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 第62-84页 |
·历史村镇文化景观构成相关理论研究 | 第62-65页 |
·遗产构成研究中的历史问题 | 第62-63页 |
·国外机构对文化景观的分类方法 | 第63-64页 |
·国内学者对文化景观类型的研究 | 第64-65页 |
·我国历史村镇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 第65-81页 |
·历史村镇文化景观的构成 | 第65页 |
·物质系统(文本形式)构成 | 第65-72页 |
·价值系统(文本内容)构成 | 第72-81页 |
·文化景观物质系统与价值系统之间的关系 | 第81-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5 历史村镇文化景观物质系统保护方法研究 | 第84-109页 |
·遗产保护思潮回顾与总结 | 第84-87页 |
·科学与艺术并重的保护理论 | 第84页 |
·注重艺术性的浪漫主义保护理论 | 第84-85页 |
·注重科学性的现代遗产保护理论 | 第85-86页 |
·保护理论与方法总结——物质与价值两个体系 | 第86-87页 |
·行为景观的保护 | 第87-92页 |
·既有理论分析 | 第87页 |
·保护要点 | 第87-90页 |
·实例分析 | 第90-92页 |
·建筑景观的保护 | 第92-94页 |
·既有理论分析 | 第92-93页 |
·保护要点 | 第93-94页 |
·场所景观的保护 | 第94-97页 |
·既有理论分析 | 第94-95页 |
·保护要点 | 第95页 |
·实例分析 | 第95-97页 |
·聚落景观的保护 | 第97-102页 |
·既有理论分析 | 第97-98页 |
·保护要点 | 第98页 |
·实例分析 | 第98-102页 |
·环境景观的保护 | 第102-105页 |
·既有理论分析 | 第102-103页 |
·保护要点 | 第103-104页 |
·实例分析 | 第104-105页 |
·区域景观的保护 | 第105-108页 |
·既有理论分析 | 第105-107页 |
·保护要点 | 第107页 |
·实例分析 | 第107-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6 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价值系统保护方法研究 | 第109-134页 |
·文化景观物质系统保护与价值系统保护的差异 | 第109-110页 |
·文化景观价值系统基本保护方法研究 | 第110-121页 |
·文化信息的解读和释意(确保文化的延续) | 第110-114页 |
·物质空间的利用与规划(场所的延续) | 第114-118页 |
·传统观念的传承与发展(人文精神的延续) | 第118-121页 |
·不同类型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价值系统保护方法分析 | 第121-133页 |
·地域型村镇文化景观价值系统的保护 | 第121-123页 |
·历史型村镇文化景观价值系统的保护 | 第123-127页 |
·民族型村镇文化景观价值系统的保护 | 第127-130页 |
·职能型村镇文化景观价值系统的保护 | 第130-133页 |
·小结 | 第133-134页 |
7 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保护动力机制研究 | 第134-145页 |
·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保护主体动力机制分析 | 第134-138页 |
·政府力量(远程监管模式) | 第134-135页 |
·市场力量(过渡模式) | 第135-136页 |
·非营利组织(未来主要发展的模式) | 第136页 |
·宗族力量(长期借助的模式) | 第136-137页 |
·个人力量(永恒和最终的模式) | 第137-138页 |
·各种动力机制适用条件分析 | 第138-143页 |
·中心城市周边的历史村镇 | 第139-140页 |
·自然景区周边历史村镇 | 第140-141页 |
·一般城市周边的历史村镇 | 第141-143页 |
·偏远地区的历史村镇 | 第143页 |
·小结 | 第143-145页 |
8 结语 | 第145-147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5-146页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0页 |
附录: | 第150-157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50-151页 |
B.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 | 第151-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