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4页 |
·引言 | 第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安排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讨论 | 第13-14页 |
2 各国建筑规范中受弯裂缝的计算对比 | 第14-54页 |
·进行各规范裂缝控制方法对比采用的基本思路 | 第14-15页 |
·各规范的相应条文 | 第15-40页 |
·美国规范 | 第15-20页 |
·加拿大规范 | 第20-24页 |
·新西兰规范 | 第24-28页 |
·欧盟规范 | 第28-37页 |
·中国规范 | 第37-40页 |
·各规范裂缝计算公式解释 | 第40-44页 |
·统计公式法 | 第40-41页 |
·理论公式法 | 第41-44页 |
·各规范对比计算 | 第44-53页 |
·对比方法 | 第44-45页 |
·对比计算明细 | 第45-51页 |
·对比计算解译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3 钢筋混凝土梁类构件受弯裂缝的试验研究 | 第54-71页 |
·引言 | 第54页 |
·试验概况 | 第54-57页 |
·构件设计 | 第54-55页 |
·试验装置 | 第55-56页 |
·加载值计算 | 第56页 |
·试验流程 | 第56-57页 |
·试验结果 | 第57-70页 |
·构件裂缝格局 | 第57-59页 |
·构件裂缝宽度 | 第59-70页 |
·试验结果的特征现象 | 第70-71页 |
4 裂缝模型机理分析 | 第71-102页 |
·裂缝模型介绍 | 第71-78页 |
·Broms-Frosch 模型 | 第71-75页 |
·Beeby 模型 | 第75-78页 |
·东南大学模型 | 第78页 |
·轴拉构件裂缝在钢筋表面和构件表面之间的分布状况 | 第78-87页 |
·相关试验介绍 | 第78-80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0-87页 |
·本论文对裂缝模型的刍议 | 第87-95页 |
·三种关系的提出 | 第87-89页 |
·对美、欧、中裂缝模型的再讨论 | 第89-91页 |
·新裂缝模型建议 | 第91-95页 |
·对新裂缝计算模型的试算检验 | 第95页 |
·对长期荷载作用下裂缝发展的讨论 | 第95-101页 |
·已有实验介绍 | 第95-96页 |
·长期荷载作用下裂缝发展的机理 | 第96-101页 |
·所建议算法检验 | 第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5 裂缝与钢筋锈蚀的关系 | 第102-114页 |
·引言 | 第102页 |
·钢筋混凝土构件中钢筋的锈蚀机理 | 第102-104页 |
·钢筋锈蚀的化学反应 | 第102-103页 |
·锈蚀电池的类型 | 第103-104页 |
·相关试验介绍 | 第104-110页 |
·腐蚀电流密度测量方法 | 第104-105页 |
·Arya 和Ofori-Darko 试验 | 第105-106页 |
·Peter 和Michael 试验 | 第106-108页 |
·Tarek,Nobuaki,Makoto 和Tsunenori 试验 | 第108-110页 |
·理论分析 | 第110-113页 |
·混凝土电阻 | 第111页 |
·试验现象解释 | 第111-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本论文主要结论 | 第114-115页 |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0页 |
附录 | 第120-122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0-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