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前言 | 第13页 |
1 秸秆饲料的加工现状 | 第13-20页 |
·秸秆饲料简介 | 第13-14页 |
·秸秆饲料的预处理 | 第14-20页 |
·物理方法 | 第15-16页 |
·化学处理方法 | 第16-18页 |
·生物处理法 | 第18-20页 |
2 微生物发酵秸秆饲料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微生物分解秸秆的方式 | 第20-21页 |
·发酵法 | 第20页 |
·SCP法 | 第20页 |
·酶解法 | 第20-21页 |
·降解秸秆的微生物种类与要求 | 第21-22页 |
·降解秸秆的微生物种类 | 第21-22页 |
·菌种选择的要求 | 第22页 |
·秸秆降解的条件的影响 | 第22-23页 |
·温度 | 第22页 |
·水分 | 第22页 |
·碳氮比 | 第22-23页 |
·发酵时间 | 第23页 |
·酸碱性 | 第23页 |
·微生发酵秸秆饲料的展望 | 第23-24页 |
3 本试验所用三种菌的微生物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 第24-25页 |
·生孢噬纤维细菌 | 第24页 |
·枯草芽孢杆菌 | 第24-25页 |
·产朊假丝酵母 | 第25页 |
4 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25-26页 |
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主要内容 | 第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产朊假丝酵母的筛选及其生理生化反应 | 第28-41页 |
前言 | 第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6页 |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28-30页 |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页 |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30-32页 |
·PDA(马铃薯)培养基 | 第30-31页 |
·PD培养基 | 第31页 |
·营养琼脂培养基 | 第31页 |
·稻草培养基 | 第31页 |
·Mandel盐营养液 | 第31页 |
·糖、醇发酵培养基 | 第31页 |
·淀粉培养基 | 第31页 |
·硝酸盐培养基 | 第31-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6页 |
·产朊假丝酵母菌株的活化 | 第32页 |
·产朊假丝酵母菌的扩大培养 | 第32页 |
·稻草培养基的接种 | 第32页 |
·稻草培养基发酵样品的烘干 | 第32页 |
·产朊假丝酵母数量的测定 | 第32页 |
·稻草培养基发酵样品中粗蛋白的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稻草培养基发酵样品中粗纤维的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菌种Y-3形态特征观察 | 第34页 |
·菌种Y-3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 | 第34-36页 |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产朊假丝酵母及其诱变菌株的组织形态 | 第36页 |
·产朊假丝酵母及其诱变菌株发酵稻草培养基产蛋白能力的比较 | 第36-37页 |
·产朊假丝酵母对稻草培养基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菌株Y-3的形态特征观察 | 第38页 |
·菌株Y-3的生理生化分析 | 第38-39页 |
·糖发酵试验 | 第38-39页 |
·碳源同化试验 | 第39页 |
·其他生理生化反应 | 第3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稻草秸秆培养基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 | 第41-57页 |
前言 | 第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41-42页 |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1页 |
·主要试剂 | 第41-42页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42-43页 |
·肉汤培养基 | 第42页 |
·营养琼脂培养基 | 第42页 |
·马铃薯培养基 | 第42页 |
·酵母菌扩大培养基 | 第42页 |
·生孢噬纤维菌扩大培养基 | 第42页 |
·枯草芽孢杆菌扩大培养基 | 第42页 |
·稻草培养基 | 第42页 |
·氮源稻草培养基 | 第42-43页 |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酵母菌扩大培养 | 第43页 |
·噬纤维菌的扩大培养 | 第43页 |
·芽孢杆菌的扩大培养 | 第43页 |
·三种菌在含氮稻草培养基上生长状况 | 第43页 |
·固体发酵稻草培养基的单因素试验 | 第43-44页 |
·固体发酵稻草培养基的优化试验 | 第44页 |
·粗蛋白的测定 | 第44页 |
·粗纤维的测定 | 第44页 |
·数据处理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5页 |
·三种菌在含氮稻草培养基上生长状况 | 第44-45页 |
·不同麸皮的添加量对秸秆发酵产物中粗蛋白、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发酵产物中粗蛋白、粗纤维的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不同麦麸添加量对稻草培养基发酵产物中粗蛋白的影响 | 第46页 |
·不同麦麸添加量对稻草培养基发酵产物中粗纤维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氮源种类对发酵产物中粗蛋白、粗纤维的含量影响 | 第47-48页 |
·尿素的添加量对发酵产物中粗蛋白、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固体发酵培养基中含水量对发酵产物中粗蛋白、粗纤维的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发酵温度对发酵产物中粗蛋白、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第50-52页 |
·发酵时间对发酵产物中粗蛋白、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稻草发酵培养基最佳条件的选择 | 第53-55页 |
·试验结果 | 第53页 |
·粗蛋白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粗纤维的含量分析 | 第54-5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5-57页 |
第四章 降解稻草秸秆菌种组合的优化研究 | 第57-67页 |
前言 | 第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57页 |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7页 |
·主要试剂 | 第57页 |
·试验方法 | 第57-59页 |
·产朊假丝酵母菌不同接种量对发酵产物中粗蛋白、粗纤维的含量的变化 | 第57页 |
·生孢噬纤维菌不同接种量对发酵产物中粗蛋白、粗纤维的含量的变化 | 第57-58页 |
·枯草芽孢杆菌不同接种量对发酵产物中粗蛋白、粗纤维的含量的变化 | 第58页 |
·三种菌接种固体发酵培养基最佳接种量及发酵组合 | 第58页 |
·粗蛋白的测定 | 第58页 |
·粗纤维的测定 | 第58页 |
·数据处理 | 第58-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产朊假丝酵母菌的不同接种量对发酵产物中粗蛋白、粗纤维的含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生孢噬纤维菌的不同接种量对发酵产物中粗蛋白、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枯草芽孢杆菌的不同接种量对发后产物中粗蛋白、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三种菌接种量的优化选择 | 第62-65页 |
·试验结果 | 第62-63页 |
·粗蛋白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粗纤维的含量分析 | 第64-65页 |
·三种菌优化组合后粗蛋白、粗纤维的含量的变化 | 第6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5-67页 |
第五章 本研究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第67-69页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8页 |
3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