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5页 |
·水体中铬的污染 | 第14-24页 |
·水体中铬的污染 | 第14页 |
·水体中铬的来源 | 第14-16页 |
·水体铬污染的危害 | 第16-17页 |
·污染特征 | 第17页 |
·水体中铬存在形态及其迁移转化 | 第17-18页 |
·铬污染的传统处理技术 | 第18-20页 |
·生物法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 | 第20-24页 |
·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 | 第24-31页 |
·水体苯酚的来源和危害 | 第24-25页 |
·酚类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 第25页 |
·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25-30页 |
·用于含酚废水生物处理的微生物 | 第30页 |
·苯酚降解机理和途径 | 第30-31页 |
·复合污染 | 第31-32页 |
·复合污染问题的提出 | 第31页 |
·复合污染的概念 | 第31-32页 |
·复合污染的分类 | 第32页 |
·复合污染的特点 | 第32页 |
·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第2章 分离菌Bacillus sp.处理含 Cr(VI)废水的研究 | 第35-43页 |
·实验目的 | 第35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5-3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Cr(VI)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Bacillus sp.对不同初始浓度的Cr(VI)的还原 | 第38页 |
·Bacillus sp.在葡萄糖存在情况下对Cr(VI)的还原 | 第38-39页 |
·pH 对Cr(VI)的还原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温度下 Bacillus sp.对Cr(VI)的还原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第3章 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Migula (CCTCC A892019)对phenol的好氧降解及其动力学测定 | 第43-53页 |
·实验目的 | 第43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3-45页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菌种和培养基 | 第44页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44页 |
·phenol 耗养降解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分析方法 | 第4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不同初始浓度下phenol 的降解 | 第45-46页 |
·生物生长量的变化和pH 值的变化 | 第46-47页 |
·外加碳源-葡萄糖存在条件下phenol 的降解 | 第47-48页 |
·pH 的影响 | 第48-50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50页 |
·动力学模型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第4章 混合细菌群体对废水中Cr(VI)和phenol 的同时去除 | 第53-64页 |
·实验目的 | 第53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3-55页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53页 |
·培养基的制备和微生物的准备 | 第53-54页 |
·K_2Cr_2O_7 溶液的制备 | 第54页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54页 |
·Cr(VI)还原和phenol 降解实验及测定方法 | 第54页 |
·测定方法 | 第54-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3页 |
·Cr(VI)的还原和phenol 降解的同时发生 | 第55-56页 |
·Cr(VI)浓度对 Cr(VI)的还原和phenol 的降解的影响 | 第56-58页 |
·phenol 浓度对 Cr(VI)的还原和phenol 的降解的影响 | 第58-59页 |
·细菌组成比例对Cr(VI)的还原和phenol 的降解的影响 | 第59-63页 |
·能量转化和物料平衡 | 第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