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港口水污染现状 | 第10-11页 |
| ·过滤技术的发展简史 | 第11-12页 |
| ·慢滤池 | 第11页 |
| ·普通快滤池 | 第11页 |
| ·反向过滤技术 | 第11页 |
| ·多层过滤技术 | 第11-12页 |
| ·生物过滤技术 | 第12页 |
| ·现有强化过滤工艺 | 第12-16页 |
| ·强化过滤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2-15页 |
| ·改性滤料的研究 | 第12-13页 |
| ·二次微絮凝与预氧化技术 | 第13页 |
| ·活性炭及其生物活性炭和臭氧生物活性炭 | 第13-15页 |
| ·各种工艺的联用技术 | 第15页 |
| ·现有强化过滤工艺值得研究的问题和不足 | 第15-16页 |
| ·过滤理论 | 第16-18页 |
| ·迁移机理 | 第17页 |
| ·粘附机理 | 第17-18页 |
| ·剥离机理 | 第18页 |
| ·生物过滤的机理与模型研究 | 第18-19页 |
| ·过滤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 第19-21页 |
| ·论文研究的内容、任务、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1页 |
| ·论文的意义 | 第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2章 试验以及分析方法 | 第22-35页 |
|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水质污染指标 | 第22-26页 |
|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 ·原水水质状况 | 第22-26页 |
| ·原水铁含量的比较 | 第22-23页 |
| ·原水锰含量的比较 | 第23页 |
| ·原水高锰酸盐指数变化情况 | 第23-24页 |
| ·试验期间水中有机物的变化情况 | 第24-26页 |
| ·中试 | 第26-27页 |
| ·实验装置 | 第26-27页 |
| ·过滤材料 | 第27页 |
| ·滤料参数的测定 | 第27-29页 |
| ·滤料级配 | 第27-28页 |
| ·滤料密度 | 第28-29页 |
| ·滤料的空隙率 | 第29页 |
| ·滤料的当量粒径 | 第29页 |
| ·活性炭的吸附容量 | 第29-32页 |
| ·活性炭的吸附等温线 | 第29-30页 |
| ·活性炭吸附模型的确定 | 第30-31页 |
| ·Frendrich方程的修正 | 第31-32页 |
| ·活性炭生物膜培养 | 第32-33页 |
| ·中试运行参数和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炭砂双层滤料滤池强化过滤研究 | 第35-50页 |
| ·污染物沿程去除特性 | 第35-42页 |
| ·浊度去除特性 | 第35页 |
| ·氨氮、亚硝酸盐的去除特性 | 第35-37页 |
| ·高锰酸盐指数(COD_(Mn))与UV_(254)去除特性 | 第37-39页 |
| ·硝酸盐的积累 | 第39-40页 |
| ·铁、锰的去除效果 | 第40-41页 |
| ·色度的去除效果 | 第41-42页 |
| ·炭砂双层滤料滤池的除浊能力分析 | 第42-44页 |
| ·过滤周期对生物滤池的影响 | 第44-48页 |
| ·过滤周期对生物滤池出水浊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 ·过滤周期对生物滤池出水高锰酸盐指数和 UV_(254)的影响 | 第45-46页 |
| ·过滤周期对生物滤池滤速的影响 | 第46-48页 |
| ·炭砂双层滤池与均质石英砂滤池除污能力对比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4章 炭砂滤池二次微絮凝与改性滤料研究 | 第50-57页 |
| ·二次微絮凝强化过滤试验 | 第50-53页 |
| ·浊度的强化去除效果 | 第50-51页 |
| ·高锰酸盐的强化去除效果 | 第51-52页 |
| ·UV_(254)的强化去除效果 | 第52页 |
| ·铁锰的强化去除效果 | 第52-53页 |
| ·改性石英砂强化过滤试验 | 第53-56页 |
| ·浊度的强化去除效果 | 第53-54页 |
| ·高锰酸盐指数与UV_(254)的去除效果 | 第54-55页 |
| ·对铁、锰的去除效果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试验结论与问题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7页 |
| ·展望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附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