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4页 |
·金属复合纳米粒子概述 | 第12-15页 |
·金属复合纳米粒子 | 第12页 |
·核-壳型金属复合纳米粒子 | 第12页 |
·核-壳型金属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 第12-14页 |
·合金型复合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概述 | 第14-15页 |
·金银复合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共振光散射法及其主要的分析应用 | 第17-18页 |
·共振光散射 | 第17页 |
·共振光散射技术在测定生物大分子方面的应用 | 第17-18页 |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发展前景 | 第18-19页 |
·利用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效应来提高测定的灵敏度 | 第19页 |
·利用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效应来提高方法的选择性 | 第19页 |
·共振散射技术与其它分析、分离技术联用 | 第19页 |
·定量测定蛋白质的主要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分光光度法 | 第20页 |
·荧光光度法 | 第20页 |
·金属纳米粒子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金属纳米粒子与核酸的偶联 | 第21页 |
·金属纳米粒子分析检测核酸 | 第21-22页 |
·金属纳米粒子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银金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 第24-35页 |
·试剂 | 第24页 |
·仪器 | 第24页 |
·实验部分 | 第24-25页 |
·纳米Ag的制备 | 第24页 |
·Ag/Au核壳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24页 |
·Ag及Ag/Au核壳复合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24-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5-34页 |
·没食子酸与硝酸银反应制备纳米银的机理探讨 | 第25-27页 |
·纳米银粒子的形貌表征 | 第27-28页 |
·反应条件对纳米银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28-32页 |
·Ag/Au核壳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32-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银金核壳纳米粒子共振光散射法定量测定人血清白蛋白 | 第35-44页 |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仪器 | 第35页 |
·实验原理 | 第35-36页 |
·实验部分 | 第36页 |
·银金核壳纳米的制备 | 第36页 |
·共振光散射法测定HSA | 第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Ag/Au核壳纳米粒子与HSA的共振光散射光谱 | 第36-37页 |
·体系pH的影响 | 第37-38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8-39页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39页 |
·共存物质的干扰 | 第39-40页 |
·不同蛋白质的响应差异 | 第40-41页 |
·标准曲线 | 第41页 |
·人血清中总蛋白含量的检测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DNA在银金核壳纳米粒子上的组装及杂交检测 | 第44-48页 |
·试剂 | 第44页 |
·仪器 | 第44页 |
·实验原理 | 第44-45页 |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银金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5页 |
·巯基修饰的DNA银金核壳纳米粒子探针的组装与纯化 | 第45-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银金核壳纳米粒子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 第48-55页 |
·试剂 | 第48页 |
·仪器 | 第48页 |
·实验原理 | 第48-4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银金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9页 |
·调节Ag/Au核壳纳米溶胶pH | 第49页 |
·牛血清白蛋白最适量的选择 | 第49-50页 |
·最适标记抗原-人IgG用量的选择 | 第50页 |
·Ag/Au核壳纳米粒子-人IgG探针的制备 | 第50页 |
·血清中山羊抗人IgG的测定 | 第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3页 |
·不同pH值下最小稳定牛血清白蛋白量的确定 | 第50-52页 |
·最小稳定人IgG用量的测定 | 第52-53页 |
·免疫反应的特异性验证 | 第53页 |
·血清中山羊抗人IgG的测定 | 第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