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礁与贵州石炭纪生物礁的对比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自然地理概况及区域地质 | 第15-19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5页 |
·区域地质 | 第15-19页 |
·区域地层系统 | 第15-16页 |
·黔桂地区晚石炭世概况 | 第16-17页 |
·区域演化史及古地理环境 | 第17页 |
·研究区地层及古生物概况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紫云扁平村晚石炭世礁体沉积特征 | 第19-25页 |
·礁体基本特征 | 第19-21页 |
·含礁层特征 | 第20页 |
·礁岩结构特征 | 第20-21页 |
·礁体沉积特征 | 第21-23页 |
·颗粒组分 | 第21-22页 |
·颗粒的环境指示意义 | 第22-23页 |
·沉积相类型 | 第23-25页 |
·受保护的台地相 | 第23-24页 |
·搅动水中的浅滩相 | 第24页 |
·珊瑚礁相 | 第24页 |
·浪基面以上斜坡相 | 第24页 |
·较深的开阔台地相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紫云扁平村晚石炭世珊瑚礁生态系统 | 第25-38页 |
·生物组成 | 第25-31页 |
·生产者 | 第26页 |
·消费者 | 第26-31页 |
·分解者 | 第31页 |
·群落结构 | 第31-38页 |
·营养结构 | 第32-34页 |
·功能结构 | 第34-35页 |
·群落营养机制 | 第35-38页 |
第四章 成礁模式与造礁过程探讨 | 第38-47页 |
·礁体类型 | 第38-39页 |
·生物礁的分类 | 第39-40页 |
·生物礁岩分类 | 第40-41页 |
·礁体演化过程与成礁模式 | 第41-47页 |
·生物碎屑滩阶段 | 第41-42页 |
·点礁和泥丘阶段 | 第42-43页 |
·沉积阶段 | 第43-44页 |
·Fomitchevella定殖阶段 | 第44-45页 |
·Fomitchevella统殖阶段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现代珊瑚礁的基本特征 | 第47-64页 |
·现代珊瑚礁 | 第47-50页 |
·我国现代珊瑚礁研究现状 | 第47页 |
·现代珊瑚礁类型 | 第47-49页 |
·现代珊瑚礁的分布 | 第49-50页 |
·造礁石珊瑚 | 第50-52页 |
·造礁石珊瑚的起源 | 第51页 |
·造礁石珊瑚的生活环境 | 第51-52页 |
·造礁石珊瑚的常见科属 | 第52页 |
·中国南海珊瑚礁概述 | 第52-64页 |
·礁体基本特点 | 第53-55页 |
·华南大陆沿岸礁体 | 第53-54页 |
·海南岛南岸礁体 | 第54页 |
·南海诸岛礁体 | 第54-55页 |
·礁体沉积特征分析 | 第55-57页 |
·华南大陆沿岸涠洲岛礁体 | 第55页 |
·海南岛和西沙群岛礁体 | 第55-57页 |
·造礁群落 | 第57-60页 |
·生物组成 | 第57-58页 |
·珊瑚礁白化与虫黄藻 | 第58-59页 |
·营养机制 | 第59-60页 |
·造礁作用与礁体发育模型 | 第60-64页 |
·造礁作用 | 第61-62页 |
·礁体发育过程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现代珊瑚礁与黔南晚石炭世珊瑚礁的对比 | 第64-69页 |
·珊瑚礁地貌特征对比 | 第64-65页 |
·礁体类型 | 第64页 |
·礁体基本特征 | 第64页 |
·珊瑚礁地貌 | 第64-65页 |
·珊瑚礁沉积学特征对比 | 第65页 |
·沉积物特征对比 | 第65页 |
·沉积相带对比 | 第65页 |
·珊瑚礁生物学特征对比 | 第65-67页 |
·群落结构 | 第65-66页 |
·造礁生物 | 第66页 |
·附礁生物 | 第66页 |
·共生生物 | 第66-67页 |
·营养机制 | 第67页 |
·珊瑚礁造礁过程对比 | 第67-69页 |
·造礁作用类型 | 第67页 |
·礁体发育过程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