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课题背景 | 第13页 |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3-14页 |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主动式网络安全监控系统设计 | 第15-21页 |
·网络安全现状与安全监控系统的缺陷 | 第15-18页 |
·网络安全的现状 | 第15页 |
·国内外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情况 | 第15-17页 |
·现有网络安全监控系统的缺陷 | 第17-18页 |
·ANSMS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18-21页 |
·设计原则 | 第18页 |
·ANSMS 系统总体结构 | 第18-21页 |
第三章 内网防非法接入监控子系统 | 第21-35页 |
·非法接入防范策略 | 第21-23页 |
·非法接入的特点和形式 | 第21-22页 |
·常用非法接入防范措施 | 第22-23页 |
·主动式非法接入防范措施 | 第23页 |
·ARP 协议 | 第23-24页 |
·ARP 报文格式 | 第23-24页 |
·ARP 的工作原理 | 第24页 |
·WinPCap 协议驱动标准 | 第24-26页 |
·WinPCap 概述 | 第24-25页 |
·WinPCap 结构 | 第25-26页 |
·Libnet 开发包 | 第26-28页 |
·Libnet 概述 | 第26-27页 |
·Libnet 结构 | 第27-28页 |
·内网防非法接入监控子系统 | 第28-33页 |
·Windows 平台下开发包的安装与配置 | 第28页 |
·内网防非法接入监控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28-33页 |
·内网防非法接入监控子系统性能实验 | 第33-35页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3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防恶意下载监控子系统 | 第35-52页 |
·恶意下载的特点及防范措施 | 第35-36页 |
·恶意下载的特点 | 第35页 |
·恶意下载的防范措施 | 第35-36页 |
·恶意下载的主动式防范措施 | 第36页 |
·HTTP 协议和FTP 协议分析 | 第36-39页 |
·HTTP 协议分析 | 第36-37页 |
·FTP 协议分析 | 第37-39页 |
·TDI 驱动程序 | 第39-40页 |
·防恶意下载监控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40-48页 |
·预处理模块 | 第41-42页 |
·黑名单过滤模块 | 第42-43页 |
·数据量检测模块 | 第43页 |
·规则匹配模块 | 第43-45页 |
·事件响应模块 | 第45页 |
·驱动层与控制端的通信 | 第45-48页 |
·防恶意下载监控子系统性能测试 | 第48-52页 |
·实验设计 | 第48-49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第五章 强制访问控制监控子系统 | 第52-70页 |
·访问控制的类型 | 第52-54页 |
·自主访问控制(DAC,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 | 第52页 |
·强制访问控制(MAC, Mandatory Access Control) | 第52-53页 |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 第53-54页 |
·文件过滤驱动 | 第54-61页 |
·WDM 驱动模型概述 | 第54页 |
·重要数据结构的分析 | 第54页 |
·I/O 请求执行过程的分析 | 第54-55页 |
·文件过滤操作 | 第55-56页 |
·基于安全过滤机制的驱动程序主要数据结构定义 | 第56-58页 |
·访问规则库的设计 | 第58-61页 |
·强制访问控制模型设计 | 第61-62页 |
·BLP 模型 | 第61页 |
·Biba 模型 | 第61页 |
·改进后的强制访问控制模型 | 第61-62页 |
·强制访问控制监控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62-68页 |
·驱动层访问规则控制模块的实现 | 第62-65页 |
·文件过滤操作模块的实现 | 第65-66页 |
·控制程序的实现 | 第66-68页 |
·强制访问控制子系统的性能实验 | 第68-70页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68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第六章 论文总结 | 第70-71页 |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70页 |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