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内涵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二章 杂家研究的学术史发展 | 第14-44页 |
第一节 杂家概念的发生 | 第14-17页 |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杂家研究 | 第17-24页 |
一、两类杂家研究 | 第17-18页 |
二、唐:《史通》的"杂家小说" | 第18-19页 |
三、宋:《通志》对杂家内涵的规范 | 第19-21页 |
四、清:《校雠通义》对杂家的研究 | 第21-24页 |
第三节 现代学者的杂家研究 | 第24-34页 |
一、现代学者的杂家诸子学研究 | 第25-31页 |
二、现代学者的杂家目录学研究 | 第31-34页 |
第四节 杂家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一、学术观念 | 第34-35页 |
二、学术难度 | 第35-36页 |
三、学术主体 | 第36页 |
四、学术成果 | 第36-37页 |
第五节 杂家研究的价值 | 第37-44页 |
一、目录学价值 | 第37-38页 |
二、思想史价值 | 第38-42页 |
三、文艺学价值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杂家内涵的演变 | 第44-60页 |
第一节 汉至北宋书目中的杂家内涵 | 第45-49页 |
一、《汉志》中的杂家 | 第45-46页 |
二、《隋志》中的杂家 | 第46-48页 |
三、两《唐志》及《崇文总目》中的杂家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南宋至元书目中杂家的演变 | 第49-53页 |
一、《郡斋读书志》和《通志'艺文略》中的杂家 | 第50-51页 |
二、《遂初堂书目》中的杂家 | 第51-52页 |
三、《文献通考·经籍考》中的杂家 | 第52-53页 |
第三节 明代书目中杂家的演变 | 第53-56页 |
一、明代官目中的杂家 | 第53-54页 |
二、明代私目中的杂家 | 第54-56页 |
第四节 清代书目中杂家的演变 | 第56-58页 |
一、《四库全书总目》中的杂家 | 第56-57页 |
二、《书目答问》中的杂家 | 第57-58页 |
第五节 诸子杂家与工具杂家 | 第58-60页 |
第四章 杂家内涵论(上):谏议性 | 第60-81页 |
第一节 “王官说”与杂家合法性 | 第60-62页 |
第二节 杂家“议官”说 | 第62-66页 |
一、谏官说 | 第63-64页 |
二、议郎说 | 第64页 |
三、议官说 | 第64-66页 |
第三节 《汉志》杂家的谏议性 | 第66-72页 |
一、直接证据:先秦杂家的谏议性 | 第66-67页 |
二、直接证据:秦汉杂家的谏议性 | 第67-71页 |
三、间接证据:杂家的谏议性 | 第71-72页 |
第四节 《汉志》之后杂家的谏议性 | 第72-77页 |
一、“后汉三贤”及东汉杂家的新特点 | 第72-76页 |
二、东汉之后杂家谏议性的衰落 | 第76-77页 |
第五节 杂家谏议性的消解 | 第77-81页 |
第五章 杂家内涵论(下):综合性 | 第81-107页 |
第一节 被误解的杂家之“杂” | 第81-84页 |
第二节 “杂”乃兼合而非混杂 | 第84-89页 |
一、“杂”与西汉诸子的流变 | 第84-86页 |
二、“杂”是兼合而非混杂 | 第86-87页 |
三、还杂家之“杂”以本来面目 | 第87-89页 |
第三节 杂家兼合的结构分析:以《吕氏春秋》为例 | 第89-97页 |
一、《吕氏春秋》学派归属的争论 | 第89-91页 |
二、《吕氏春秋》的学派结构:定量分析 | 第91-94页 |
三、《吕氏春秋》的学派结构:定性分析 | 第94-97页 |
第四节 《汉志》杂家作品的综合性 | 第97-102页 |
一、《汉志》杂家综合性的突出表现 | 第97-101页 |
二、杂家综合性的两面性 | 第101-102页 |
第五节 走向文体形式化的杂家综合性 | 第102-107页 |
一、从杂家到杂家类的膨胀 | 第102-103页 |
二、《总目》杂家类的文体综合 | 第103-107页 |
结语 | 第107-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7页 |
附录 | 第117-126页 |
后记 | 第126-12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