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4页 |
一、本文写作的目的及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民法理念概述 | 第11-14页 |
㈠相关概念 | 第11-12页 |
㈡民法与民法理念的关系 | 第12页 |
㈢民法理念的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源流论民法理念探源 | 第14-18页 |
一、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为民法理念注入了“人”的因素 | 第14-15页 |
二、市民社会是民法理念产生、形成、发展的环境因素 | 第15-17页 |
三、自然法思想为民法理念的经久不衰提供了可靠的思想指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念体系论 | 第18-29页 |
一、伦理性——民法理念的基础 | 第18-23页 |
㈠人性恶假设是民法理念的逻辑基础 | 第19-20页 |
㈡民法理念体现为符合理性的伦理性要求的法治精神 | 第20页 |
㈢民法理念反映的是市民社会中的伦理性观念 | 第20-21页 |
㈣伦理性是民法理念得以扎根、传播的有效途径,是民法得到有效遵守的信仰保障 | 第21-22页 |
㈤小结 | 第22-23页 |
二、民法理念的体系及具体内容 | 第23-27页 |
㈠体系 | 第23-24页 |
㈡具体内容 | 第24-27页 |
三、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现实论 | 第29-36页 |
一、法治在当代所具有的时代使命 | 第29-30页 |
二、法治与民法理念的互动关系 | 第30-32页 |
㈠法治人文关怀的核心促使民法以对人性自身关怀为其理念的永恒导向 | 第30-31页 |
㈡民法理念中对多元主体权利的尊重和保护,适应了法治在实现控制权力和保障权利过程中的要求 | 第31-32页 |
㈢对民法理念的普及为法治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基础 | 第32页 |
三、当代法治对民法理念的需求 | 第32-36页 |
㈠法治对权利观念的需要 | 第33页 |
㈡法治秩序的构建需要契约伦理精神 | 第33-34页 |
㈢法治呼唤民众有转变角色的意识 | 第34-35页 |
㈣法治呼唤平等的思想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理念培育论 | 第36-47页 |
一、当代法治下,民法理念在中国缺失的表现 | 第36-38页 |
㈠权利意识的缺失 | 第36-37页 |
㈡契约伦理观念的缺失 | 第37-38页 |
㈢平等观念的缺失 | 第38页 |
二、民法理念缺失的原因 | 第38-40页 |
㈠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经济文化发展进度不协调 | 第38-39页 |
㈡中国尚未形成真正的、健康发展的市民社会 | 第39-40页 |
三、对民法理念的培育 | 第40-47页 |
㈠契约伦理精神的培育 | 第40-44页 |
㈡建立中国自己的市民社会,完善市民社会规则 | 第44-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注释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