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种质资源的形态学评价、愈伤诱导再生和原生质体培养
| 致谢 | 第1-6页 |
| 前言 | 第6-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插图 | 第10-13页 |
| 缩写词 | 第13-14页 |
| 目次 | 第14-16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 ·大蒜的形态学分类 | 第17-18页 |
| ·形态学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 第17页 |
| ·大蒜的形态学分类 | 第17-18页 |
| ·大蒜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 | 第18-21页 |
| ·诱导大蒜愈伤组织外植体的来源 | 第19页 |
| ·外植体大小对愈伤组织产生的影响 | 第19页 |
| ·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9-20页 |
| ·愈伤组织的维持和继代培养 | 第20页 |
| ·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及再生植株的影响 | 第20-21页 |
| ·葱蒜类植物原生质体培养 | 第21-25页 |
| ·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 | 第21-23页 |
| ·基因型的选择 | 第21页 |
| ·原生质体来源的选择 | 第21-22页 |
| ·原生质体分离条件 | 第22页 |
| ·酶液种类及组合 | 第22页 |
| ·渗透压稳定剂 | 第22页 |
| ·酶液pH值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第22页 |
| ·原生质体培养条件 | 第22-23页 |
| ·培养密度和培养基的影响 | 第22-23页 |
| ·培养方法的影响 | 第23页 |
| ·植株再生 | 第23-25页 |
| 2 大蒜种质资源的形态学评价及分类 | 第25-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7页 |
| ·表现型多样性分析 | 第27-35页 |
| ·形态学指标聚类分析 | 第35-37页 |
| 讨论 | 第37-40页 |
| 3 大蒜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 | 第40-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 ·方法 | 第40-41页 |
| ·大蒜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40页 |
| ·大蒜愈伤组织的继代 | 第40页 |
| ·大蒜悬浮细胞培养 | 第40页 |
| ·大蒜植株再生 | 第40页 |
| ·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 ·不同植物激素配比对大蒜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植物激素对大蒜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大蒜悬浮培养系的建立 | 第43-44页 |
| ·植物激素对大蒜愈伤组织的芽及根分化的影响 | 第44页 |
| ·试管苗的移栽 | 第44-45页 |
| 讨论 | 第45-47页 |
| ·大蒜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因子 | 第45页 |
| ·大蒜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 | 第45-46页 |
| ·大蒜愈伤组织植株的再生 | 第46-47页 |
| 4 大蒜原生质体培养 | 第47-5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 ·材料 | 第47页 |
| ·植物材料 | 第47页 |
|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 ·方法 | 第47-49页 |
| ·分离原生质体材料的选择 | 第47页 |
| ·渗透压稳定剂的选择及其浓度的确定 | 第47页 |
| ·原生质体的分离 | 第47-48页 |
| ·原生质体的纯化 | 第48页 |
| ·原生质体产量及活力的测定 | 第48-49页 |
| ·原生质体产量的计算方法 | 第48-49页 |
| ·原生质体活力的计算方法 | 第49页 |
| ·原生质体的培养 | 第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 ·渗透压的确定 | 第49页 |
| ·不同酶解材料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不同酶液配比及浓度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第50-51页 |
| ·不同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原生质体培养 | 第52页 |
| 讨论 | 第52-55页 |
| ·渗透压稳定剂的选择 | 第52页 |
| ·分离原生质体的材料 | 第52页 |
| ·酶液组合及浓度的选择 | 第52-53页 |
| ·酶解时间的选择 | 第53-54页 |
| ·原生质体培养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