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1章 传统和合思想的概述 | 第9-23页 |
·传统和合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9-13页 |
·传统和合思想的渊源 | 第9-11页 |
·传统和合思想的发展 | 第11-13页 |
·传统和合思想的内涵 | 第13-19页 |
·和合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和合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和合思想的特点 | 第15-19页 |
·和合思想在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第19-23页 |
·构建和谐统一社会的指导思想 | 第19-20页 |
·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处世哲学 | 第20-21页 |
·维护和谐家庭氛围的伦理法则 | 第21-23页 |
第2章 传统和合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 第23-31页 |
·传统和合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契合 | 第23-27页 |
·整体系统观——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哲学基础 | 第23-24页 |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精神 | 第24-25页 |
·“天下大齐”——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价值追求 | 第25-26页 |
·“仁者爱人”——人与人和谐共处的道德准则 | 第26页 |
·“修身正心”——人与自身和谐安宁的路径选择 | 第26-27页 |
·传统和合思想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价值原理 | 第27-31页 |
·和生原理 | 第28页 |
·和处原理 | 第28页 |
·和立原理 | 第28-29页 |
·和达原理 | 第29页 |
·和爱原理 | 第29-31页 |
第3章 借鉴传统和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 第31-42页 |
·借鉴整体系统观,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 第31-32页 |
·融会“天人合一”思想,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 第32-34页 |
·吸收“中庸之道”的有益成分,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 | 第34-37页 |
·畅通民主渠道,建立有效的民意表达机制 | 第35页 |
·提高解决矛盾的能力,建立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 | 第35-36页 |
·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 | 第36页 |
·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 | 第36-37页 |
·汲取“成人之道”之精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37-39页 |
·推进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使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第37-38页 |
·深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确立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 | 第38-39页 |
·注重培养人格理想,促进自我身心的内外和谐 | 第39页 |
·弘扬“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统一 | 第39-40页 |
·发掘传统和合思想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优势,加强与世界多元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