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7页 |
·研究背景 | 第13-24页 |
·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 第13-18页 |
·动态联盟: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我国物流企业动态联盟的特殊必要性与现实可行性 | 第20-2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4页 |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4-39页 |
·动态联盟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虚拟物流及虚拟物流企业研究现状 | 第28-39页 |
·研究现状述评 | 第39页 |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39-44页 |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内容结构 | 第39-42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4-47页 |
·论文研究目的 | 第44页 |
·论文研究意义 | 第44-47页 |
第二章 动态物流联盟的理论基础 | 第47-67页 |
·动态物流联盟的内涵、特征与比较优势 | 第47-56页 |
·动态物流联盟的内涵与特征 | 第47-49页 |
·动态物流联盟的生命周期 | 第49-52页 |
·动态物流联盟的比较优势 | 第52-56页 |
·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56-59页 |
·动态物流联盟产生动因的理论解释 | 第59-66页 |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解释 | 第59-60页 |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解释 | 第60-61页 |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解释 | 第61-62页 |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解释 | 第62-63页 |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三章 动态物流联盟合作伙伴选择方法研究 | 第67-111页 |
·动态物流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策略 | 第67-71页 |
·动态物流联盟合作伙伴的分类 | 第67-68页 |
·动态物流联盟经纪人的设立与运作方式 | 第68-69页 |
·动态物流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的四阶段模型 | 第69-71页 |
·基于核心能力和关系理论的动态物流联盟合作伙伴的初选 | 第71-81页 |
·合作伙伴核心能力定性识别的递阶层次归纳法 | 第71-73页 |
·基于模糊语言的合作伙伴核心能力定量评价方法 | 第73-80页 |
·关系理论在动态物流联盟合作伙伴初选中的应用 | 第80-81页 |
·动态物流联盟合作伙伴局部优选方法研究 | 第81-105页 |
·动态物流联盟伙伴选择的半结构化模糊决策模型 | 第81-87页 |
·多时段下合作伙伴选择的混合指标层次模糊决策模型 | 第87-95页 |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动态物流联盟合作伙伴选择模型 | 第95-99页 |
·合作伙伴选择的不确定语言多属性群体决策模型 | 第99-105页 |
·最优合作伙伴组合确定的混合目标模糊优选动态规划方法 | 第105-109页 |
·模型描述 | 第105页 |
·混合目标模糊优选动态规划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第105-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四章 动态物流联盟组织模式研究 | 第111-130页 |
·动态物流联盟的组织模式要求及影响因素 | 第111-114页 |
·动态物流联盟组织模式的要求 | 第111-112页 |
·生命周期对动态物流联盟组织模式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基于生命周期的动态物流联盟组织模式选择 | 第114-125页 |
·动态物流联盟的基本组织模式及适用条件分析 | 第114-119页 |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物流联盟组织模式 | 第119-121页 |
·动态物流联盟组织模式组合方案及其前提条件与适用范围 | 第121-125页 |
·以物流任务为导向的动态物流联盟组织结构设计 | 第125-129页 |
·动态物流联盟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 第125-126页 |
·动态物流联盟组织结构设计流程 | 第126-127页 |
·以任务为导向的动态物流联盟组织拓扑结构 | 第127-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五章 动态物流联盟合作契约的设立 | 第130-148页 |
·动态物流联盟契约形式的选择 | 第130-133页 |
·动态合同、风险合同的内涵与特征 | 第130-131页 |
·动态物流联盟契约网络体系的建立 | 第131-133页 |
·基于期权分析方法的动态物流联盟合同条款设计 | 第133-137页 |
·动态物流联盟合同条款分析 | 第133-134页 |
·价格下限保护条款的设立 | 第134-136页 |
·价格上限保护条款的设立 | 第136-137页 |
·动态物流联盟协议中违约金比率的确定 | 第137-142页 |
·存在价格下限条款时违约金比率的确定 | 第138页 |
·存在价格上限条款时违约金比率的确定 | 第138-139页 |
·固定价格合同下违约金比率的确定 | 第139-142页 |
·动态物流联盟协议中动态检查条款的设立 | 第142-147页 |
·风险合同中的动态检查条款 | 第143页 |
·动态合同中的动态检查条款 | 第143-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六章 动态物流联盟合作伙伴利益分配研究 | 第148-164页 |
·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的原则、要素及模式 | 第148-153页 |
·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的原则 | 第148-152页 |
·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的要素 | 第152页 |
·基于分类的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模式选择 | 第152-153页 |
·产出分享模式下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方法 | 第153-158页 |
·考虑投资额大小的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 | 第154页 |
·合作博弈理论在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中的应用 | 第154-156页 |
·考虑风险的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 | 第156-157页 |
·基于满意度的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综合集成方法 | 第157-158页 |
·动态物流联盟利益分配方案的协调模型 | 第158-163页 |
·不对称的Nash协调利益分配模型 | 第159-160页 |
·基于满意度的不对称Nash协调利益分配模型 | 第160-161页 |
·基于群体的加权重心利益分配模型 | 第161-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第七章 动态物流联盟合作伙伴间的信任关系管理 | 第164-190页 |
·动态物流联盟中的相互信任关系及形成的必要性 | 第164-173页 |
·动态物流联盟信任的内涵、特点及划分 | 第164-167页 |
·动态物流联盟中合同控制的不足与缺陷 | 第167-169页 |
·动态物流联盟伙伴间信任关系的博弈论分析 | 第169-171页 |
·信任在动态物流联盟中的重要作用 | 第171-173页 |
·动态物流联盟信任关系的产生机制 | 第173-179页 |
·动态物流联盟信任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3-176页 |
·动态物流联盟信任关系的“过程型”产生机制 | 第176-178页 |
·以制度为基础的动态物流联盟信任关系产生机制 | 第178-179页 |
·动态物流联盟信任关系的构建模式 | 第179-184页 |
·动态物流联盟信任关系构建的复杂性 | 第179-180页 |
·关系”模式与“信誉”模式及其建立条件 | 第180-182页 |
·基于成本—收益法的动态物流联盟信任关系构建模式选择 | 第182-184页 |
·动态物流联盟信任关系的保障措施 | 第184-188页 |
·动态物流联盟信誉认证与评审机制的建立 | 第184-185页 |
·动态物流联盟信任关系内部环境的建立 | 第185-187页 |
·动态物流联盟信任关系外部环境的建立 | 第187-18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8-190页 |
第八章 动态物流联盟成员绩效与整体绩效的考核与评价 | 第190-205页 |
·动态物流联盟成员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 | 第190-199页 |
·动态物流联盟成员企业绩效考核的特征 | 第190-191页 |
·动态物流联盟成员企业绩效考核博弈分析 | 第191-192页 |
·动态物流联盟成员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的框架与考核流程 | 第192-195页 |
·动态物流联盟成员企业绩效考核模糊协同求解 | 第195-199页 |
·面向全生命过程的动态物流联盟整体绩效评价 | 第199-204页 |
·动态物流联盟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99-201页 |
·动态物流联盟整体绩效的动态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 第201-204页 |
·本章小结 | 第204-205页 |
第九章 实证分析:深圳 S物流有限公司组建动态合作网 | 第205-215页 |
·背景介绍 | 第205-206页 |
·动态合作网的实施要点 | 第206-213页 |
·伙伴企业的选择 | 第206-209页 |
·组织结构设计 | 第209页 |
·合同的监控与激励 | 第209-210页 |
·合作绩效的考核与评价 | 第210-212页 |
·利益分配方案的确定 | 第212-213页 |
·效果分析 | 第213-214页 |
·本章小结 | 第214-215页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15-219页 |
·本文的基本结论 | 第215-217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17-218页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218-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30页 |
致谢 | 第230-23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231-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