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良山铁矿三维地质体可视化建模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本章小节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矿山三维可视化系统研究 | 第14-26页 |
·可视化技术 | 第14-16页 |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含义 | 第14-15页 |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应用 | 第15-16页 |
·三维地质体可视化技术 | 第16-24页 |
·地质体空间构模技术研究 | 第16-23页 |
·国内外三维地质矿业软件状况 | 第23-24页 |
·三维地质建模的意义 | 第24页 |
·本章小节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矿床地质条件及数据采集 | 第26-36页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6-35页 |
·矿区地质简况 | 第26-27页 |
·矿区构造 | 第27-29页 |
·矿床 | 第29-31页 |
·矿石特征及主要工业指标 | 第31-35页 |
·工程数据的采集 | 第35页 |
·本章小节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三维地质数据库 | 第36-51页 |
·概述 | 第36页 |
·地质数据库的建立 | 第36页 |
·地质数据库样品组合 | 第36-37页 |
·样品统计分析 | 第37-40页 |
·原始样统计分析 | 第37-39页 |
·组合样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组合样品位变异函数计算及分析 | 第40-50页 |
·试验变异函数计算 | 第40-41页 |
·理论变异函数参数拟合 | 第41-50页 |
·本章小节 | 第50-51页 |
第五章 三维地质实体模型的构建 | 第51-61页 |
·地质实体模型概述 | 第51页 |
·数据的处理 | 第51页 |
·地表模型 | 第51-52页 |
·断层模型 | 第52-54页 |
·矿体实体模型 | 第54-56页 |
·空间布尔运算及分支处理 | 第56-60页 |
·矿体与断层间布尔运算 | 第56-58页 |
·矿体间布尔运算 | 第58-59页 |
·分支的处理 | 第59-60页 |
·本章小节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块段建模技术及储量计算 | 第61-73页 |
·地质块段模型 | 第61页 |
·空白块段模型的建立 | 第61-64页 |
·块段模型范围 | 第61-63页 |
·建立空白模型 | 第63-64页 |
·单元块属性信息的赋值 | 第64-66页 |
·单元块矿层信息的赋值 | 第64-66页 |
·单元块其他矿层信息赋值 | 第66页 |
·单元块品位属性的赋值 | 第66-67页 |
·矿体实体对块段模型的约束 | 第66-67页 |
·单元块品位的估值 | 第67页 |
·块段模型的优化 | 第67页 |
·矿床地质储量统计 | 第67-72页 |
·距离幂估值 | 第67-68页 |
·不同方案的储量计算 | 第68-72页 |
·本章小节 | 第72-73页 |
第七章 地下开采三维可视化工程实体模型 | 第73-86页 |
·工程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73-83页 |
·工程实体模型可视化表达 | 第83-85页 |
·本章小节 | 第85-8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