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 命题的提出 | 第12-19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1 何为学术、何为学术评价 | 第12-14页 |
2 何为回避制度 | 第14-15页 |
3 何为学术评价回避制度 | 第15页 |
(二) 学术评价为什么需要回避制度 | 第15-19页 |
1 学术评价回避制度的价值 | 第15-16页 |
2 学术评价回避制度的特点 | 第16页 |
3 学术评价回避制度的必要性 | 第16-19页 |
二 学术评价回避制度: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一) 程序正义理论 | 第19-20页 |
(二) 人性论 | 第20-22页 |
1 人性论与学术评价规范 | 第20页 |
2 人性论与学术评价回避制度 | 第20-22页 |
三 我国学术评价回避制度:实践现状与困境分析 | 第22-31页 |
(一) 我国学术评价回避制度的实践现状 | 第22-28页 |
1 回避制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术评价没有实行回避制度 | 第22-23页 |
2 学术评价回避的理由狭窄 | 第23-27页 |
3 学术评价的回避程序设置不完善 | 第27-28页 |
4 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 第28页 |
(二) 学术评价回避制度实践困境分析 | 第28-31页 |
1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28-29页 |
2 “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影响 | 第29页 |
3 对学术评价回避制度的认识缺位 | 第29页 |
4 现行回避制度的缺陷 | 第29页 |
5 学术评价回避制度实践中的瓶颈 | 第29-31页 |
四 学术评价回避制度:完善与制度设计 | 第31-47页 |
(一) 传统观念之更新 | 第31页 |
1 正确认识程序的独立价值 | 第31页 |
2 认识到回避制度的重要价值:低成本高效率 | 第31页 |
(二) 学术评价回避制度的规章制度的完善 | 第31-38页 |
1 各类学术评价的规章制度中都要设置较详细的回避制度 | 第31-32页 |
2 合理界定回避的理由 | 第32-34页 |
3 完善回避程序的设置 | 第34-36页 |
4 健全学术评价回避制度的监督保障机制 | 第36-37页 |
5 学术评价回避制度的延伸 | 第37-38页 |
(三) 学术评价回避制度的比较考察 | 第38-45页 |
(四) 一个实践案例的分析 | 第45-47页 |
五 结论 | 第47-49页 |
注释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