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IPv6 和P2P 的诞生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IPV6 与P2P 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0-13页 |
·IPv6 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 | 第10-11页 |
·P2P 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 | 第11-12页 |
·P2P 流量现状 | 第12-13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组织 | 第13-15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内容组织和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2 P2P 技术与应用概述 | 第15-24页 |
·P2P 技术概述 | 第15-17页 |
·P2P 的概念 | 第15页 |
·P2P 模式与C/S 模式的比较 | 第15-17页 |
·P2P 网络模型 | 第17-20页 |
·集中目录式P2P 结构 | 第17-18页 |
·纯P2P 网络模式 | 第18页 |
·P2P 混合式网络模型 | 第18-19页 |
·结构化网络模型 | 第19-20页 |
·P2P 关键技术 | 第20-22页 |
·Peer 节点的角色划分 | 第20-21页 |
·资源的标识 | 第21页 |
·Peer 的定位方式 | 第21-22页 |
·防火墙和NAT 的穿越 | 第22页 |
·IPV6 对P2P 技术的支持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P2P 协议及识别策略研究 | 第24-38页 |
·五大主流P2P 协议概述 | 第24-28页 |
·BitTorrent 协议 | 第24-25页 |
·Gnutella 协议 | 第25-26页 |
·eMule 协议 | 第26-27页 |
·Kazaa 协议 | 第27-28页 |
·DirectConnect 协议 | 第28页 |
·P2P 协议识别方法研究 | 第28-32页 |
·识别方法的评判标准 | 第28-29页 |
·基于端口的P2P 识别 | 第29-30页 |
·基于流传输特征的P2P 识别 | 第30页 |
·基于深层数据报检测的P2P 识别 | 第30-31页 |
·基于传输层连接模式的P2P 识别 | 第31-32页 |
·其他识别方法 | 第32页 |
·P2P 流量识别模型及算法 | 第32-37页 |
·P2P 流量识别模型 | 第32-34页 |
·P2P 流量识别算法 | 第34-35页 |
·P2P 流量识别模型性能测试及分析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基于IPV6 的P2P 流量控制技术及策略研究 | 第38-52页 |
·P2P 流量控制技术研究 | 第38-42页 |
·网络流量控制概述 | 第38-40页 |
·流量控制技术研究 | 第40-42页 |
·网络流量控制算法研究 | 第42-50页 |
·队列管理算法 | 第42-45页 |
·队列调度算法 | 第45-48页 |
·流量整形算法 | 第48-50页 |
·P2P 流量控制策略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基于IPV6 的P2P 流量控制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第52-67页 |
·基于IPV6 的P2P 流量控制模型的总体设计 | 第52-53页 |
·支持P2P 流量识别的IPV6 报头设计 | 第53-56页 |
·流量控制模块的实现 | 第56-62页 |
·队列调度模块 | 第56-59页 |
·流量整形模块 | 第59-62页 |
·模型性能测试实验 | 第62-66页 |
·DWRR 和ADWRR 算法对比仿真实验 | 第62-64页 |
·流量控制模块性能测试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结论 | 第67-69页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7页 |
·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