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填充胶的导热机理及逾渗效应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1 绪论 | 第13-26页 |
| ·课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导热机理 | 第16-18页 |
| ·固体材料的导热机理 | 第16-17页 |
| ·非金属导热机理 | 第17-18页 |
| ·聚合物材料的导热机理 | 第18页 |
| ·填充型导热复合材料的理论模型 | 第18-23页 |
| ·粒子填料模型 | 第18-23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23-24页 |
|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2 炭黑填充胶的实验设计及性能测试 | 第26-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 ·橡胶成分分析 | 第26-27页 |
| ·试样制备 | 第27-32页 |
| ·开炼工艺 | 第27-30页 |
| ·硫化过程 | 第30-32页 |
| ·橡胶热物性测量装置 | 第32-34页 |
| ·耐驰LFA447 型导热分析仪技术特性 | 第33-34页 |
| ·热物性测量原理 | 第34-36页 |
| ·热物性测试 | 第34-36页 |
|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 第36-39页 |
| ·测量实验步骤 | 第36-38页 |
|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 第38-39页 |
| ·导热仪的校正 | 第39-41页 |
| ·减小实验误差的措施 | 第41-42页 |
| ·炭黑填充胶的力学性能测试 | 第42-44页 |
| ·橡胶拉伸破坏理论 | 第42-43页 |
| ·拉伸强度与填充体系的关系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3 基于炭黑填充胶的拉伸强度与导热率的实验研究 | 第45-60页 |
| ·炭黑份数对填充胶物理性能的影响 | 第45-53页 |
| ·炭黑种类对导热性能的影响 | 第53-56页 |
| ·炭黑种类对拉伸强度的影响 | 第56-59页 |
| ·总结 | 第59-60页 |
| 4 炭黑填充胶的导热理论模型 | 第60-80页 |
| ·导热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60-65页 |
| ·导电系统的特征 | 第60页 |
| ·导热系统的特征 | 第60-61页 |
| ·热电相似理论的应用 | 第61-63页 |
| ·混合物法则 | 第63-65页 |
| ·非均质体系,逾渗和分形理论 | 第65-69页 |
| ·凝聚态物质的非均质性 | 第65-66页 |
| ·逾渗理论 | 第66-67页 |
| ·分形维数和标度率 | 第67-69页 |
| ·炭黑填充胶的导热机理 | 第69-70页 |
| ·导热模型的建立和理论方程的推导 | 第70-80页 |
| ·低中填充下的导热模型与导热方程 | 第70-77页 |
| ·根据Maxwell 理论建立热导率方程 | 第70-71页 |
| ·根据分散相的分散形态建立导热模型及导热方程 | 第71-76页 |
| ·根据Y.Agari 理论推导导热方程 | 第76-77页 |
| ·逾渗模型 | 第77-79页 |
| ·逾渗热导率方程中临界体积份数的确定 | 第79-80页 |
| 5 理论模型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 第80-104页 |
| ·低中填充下的导热模型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80-98页 |
| ·Maxwell 理论方程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80-86页 |
| ·球体、立方体理论导热模型与实验结果比较 | 第86-96页 |
| ·球体理论模型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86-88页 |
| ·立方体理论模型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88-96页 |
| ·Y.Agari 模型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96-98页 |
| ·逾渗导热模型和导热方程与实测值的对比 | 第98-103页 |
| ·小结 | 第103-104页 |
| 6 炭黑填充胶的微观结构研究 | 第104-137页 |
| ·扫描电镜实验与理论研究 | 第104-105页 |
| ·试样的制备 | 第105页 |
| ·炭黑的微观结构 | 第105-110页 |
| ·炭黑的一次结构 | 第106-110页 |
| ·天然胶的微观结构 | 第110-111页 |
| ·炭黑填充胶的微观结构研究 | 第111-134页 |
| ·炭黑N330 填充胶的微观结构研究 | 第111-120页 |
| ·炭黑N134 填充胶的微观结构研究 | 第120-124页 |
| ·炭黑N234 填充胶的微观结构研究 | 第124-131页 |
| ·炭黑N539 填充胶的微观结构研究 | 第131-134页 |
| ·小结 | 第134-137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39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7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37-138页 |
| ·展望 | 第138-1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9-143页 |
| 致谢 | 第143-14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论文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