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二铁路沿线植被建设技术与效果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引言 | 第8-12页 |
| ·植被建设的生态恢复原理与主要措施 | 第8页 |
| ·铁路人工植被建设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 ·项目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3 研究区概况 | 第14-16页 |
| ·地理位置 | 第14页 |
| ·气候特征 | 第14-15页 |
| ·土壤特征 | 第15-16页 |
| ·植被特征 | 第16页 |
| ·水资源特征 | 第16页 |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6-37页 |
| ·人工植被建设技术 | 第16-22页 |
| ·立地条件划分 | 第16-18页 |
| ·树种选择 | 第18-19页 |
| ·整地方法 | 第19页 |
| ·造林季节 | 第19页 |
| ·林带结构与树种配置 | 第19-21页 |
| ·灌溉定额 | 第21页 |
| ·抚育管护技术 | 第21-22页 |
| ·人工林建设效果分析 | 第22-30页 |
| ·造林保存率 | 第22-23页 |
| ·家榆生长状况分析 | 第23-25页 |
| ·樟子松生长状况分析 | 第25-26页 |
| ·柠条生长状况分析 | 第26-28页 |
| ·不同配置下树种生长状况分析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封育恢复天然植被效果 | 第30-37页 |
| ·植物种类组成分析 | 第30页 |
| ·三种类型样地植被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 第30-34页 |
| ·不同立地区植被恢复的差异性分析 | 第34-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5 结论 | 第37-38页 |
| 致谢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 附表 | 第43-46页 |
| 作者简介 | 第46页 |